清心小語
讓自己創造奇蹟給自己看,而創造奇蹟就是以放空為基礎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9人線上 (9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9

更多…

人氣:627
臣緻 - 好文分享 | 2015-11-06 | 人氣:627

~人類思維與知識(上)

耿筠

    知識就是力量。日前與一些大學老師聊天,自我揶揄地說,大學教授已經快沒有工作了。在網路發達的時代,隨時隨地可以快速取得任何知識。從美國太空總署發現火星有水,到清炒馬鈴薯絲,免費且豪不費力的。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讀萬卷書、真能行萬里路?
    「知識」這個經常被使用的名詞,人們習以為常使用這個名詞,也因為太熟悉而忽略了它究竟是什麼。先知柏拉圖將知識定義為被證實的真實信念。因為是需要被實證的,所以沒有甚麼信念是絕對的被實證,只有在特定的時空限制下,有限度的被實證。因此,所有知識都是暫時的。知識不單單是有系統的資料與資訊,而且是人類思維模式的基礎。
    先知哲人對於知識有相當的見解。作者試圖以初淺的說法,闡述先知們對於人類思維模式與理解知識的主要論述。我們是在何種狀況下看待這些知識、什麼樣的知識是可以被信賴的。
   人比其他動物聰明,在於人具有悟性的能力。知識在哲學上有兩種意義,一是感性的知識,一是指悟性的知識。前者人與其他動物共有,後者是人具有悟性能力所得到的,兩者交互作用產生了完整的人類知識。  
    舉例說明,「張三知道,如果你把手放入火中,你的手就會被燒著。」這句話包含三個意思:「如果你把手放入火中,你的手會燒著」、「張三相信這個事實」、「張三之所以相信個事實,是有根據的」。前者是一個事實;後兩者是知識現象。
    根據前例,我們發現知識現象包含了三個要素:第一、主體,是指認知者,就是張三。第二、對象,是一個被知的對象,是指「手放在火中就會被燒著」的這個事實,與主體間顯示一種對立的關係。第三、行為,「相信」這個事實。
    在本例中,「火能燒」是感性知識,「如果你把手放入火中,你的手就會被燒著」是悟性知識。人的知識是由感性與悟性合作的知識。
    有了知識現象,才有討論這個現象的必要,以下是個有趣的問答。
1. 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個認知者嗎?張三知道他是知識現象的主體,是他在瞭解所發生的現象。
2. 你能夠確認你會面對完整的事實嗎?張三在觀察火燒手的現象時,是否真的觀察到完整的事實,還是片段的擷取。
3. 你用何種方式取得知識與累積知識?張三在理解了主體與事實是對立的狀況後,打算如何處理這樣的對立關係。
4. 在前述過程中,是感性能力的作用大,還是悟性能力?張三會只注意到火燒手的單純事實,還是會思考這樣事實背後的真理,進而形成張三的信念。也就是「如果你把手放入火中,你的手就會被燒著」這樣原則。
5. 你是否信賴你所有的知識?不論就感性知識與或是悟性知識,張三相信了火燒手的事實嗎。
    現在我們應該對於知識有了起碼的尊敬,能夠稱為知識是有根據的。探求人類知識現象的邏輯基礎,也等於是在探詢人類思維的模式。有些基本的問題,知識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真確知識可能的本質與範圍為何?而使得人類據此形成對事物的信念。
    人的理性為一切知識的本源嗎?有些學者認為,唯有先天的認識或理性所秉持思想法則所產生的知識,才具有普遍性,因而可以找到絕對的真理,此謂「理性主義」。
    人的經驗為一切知識的本源嗎?有些學者認為人的經驗即為知識的本源,人類與生俱來全無知識,其理性有如白紙,唯一擁有的僅是經驗的認知能力,此謂的「經驗主義」。
    不論是理性主義或是經驗主義,或是其後所發展出的各種主義、學派,人類藉由知識而進行思考,由思考而獲得知識,由思考而累積知識,再由累積的知識影響與幫助人類思考。因此,知識是思維的模式,知識之本質是在探討知識的對象的一種「認知行為」、「知識行為」、或是「判斷」本身。為大幅度的簡化人類思維的演進,與對於知識的看法,以下簡單分為七期,並論述其核心思想。

(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