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讓自己回歸的真實義,就是讓自己更"清淨"、"自然"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2人線上 (1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2

更多…

    (續前文)

我們再回頭看看前面所說的城市垃圾再生利用事業。這些環保事業是營利事業,還是社會企業?負責人是商人、企業家、還是社會企業家?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且需要累積時間觀察。運用科技處理社會問題,需要先投入人力、資金與智慧創造技術,所費不貲。如果有幸,科技順利開發成功,負責人整合資源所成立的公司能夠成長與發展。往後的一段日子,找對了經營管理的模式而逐漸擴大,我們可以稱它是成功的企業。討論的重點在這裡,這家公司所獲得的利益是分享給誰。股東分到了紅利、員工收到了薪資、城市垃圾減少了、自然資源耗用減緩了,這些都是眼前的利益。公司在獲利後,將所賺到的金錢又投入更佳的科技研發,雇用更多的員工,增加了公司經營的規模與獲利。這種現象是股東私人獲利的表現,還是社會問題解決的規模擴大。我們很難區分有多少成分是屬於公益的部分,因此,也很難論定該企業具有多少社會企業的血統。

    社會企業的成立與維繫,不應該僅僅以其所處理的社會議題而定,也需要將該議題的重要性與該企業運作效率納入考慮。有效果的社會企業,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因而獲得顧客、群眾、相關人士的青睞。據此,該社會企業獲得消費者給付的金錢、社會大眾認同而提供的捐助,如果該效益與政策目標相同時,也會得到政府的資助。社會企業的運作基於社會的需要,由社會成員組織而設立,由社會獲取資源而運作,而產生的效益回饋給社會,自然而然形成良性的循環。但是有些特殊的社會問題,在以企業體制運作無法維繫,但是該項社會問題具有關鍵影響時,政府則有主動介入的必要。根據這樣的論述,社會企業需要有資本主義所強調的資源運用效益,但亟需加入社會主義對於利益分配的社會關注。

    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誕生,雖然社會企業的界定並不是很清楚。但不可諱言的是,這些企業吸引了生產要素,包括土地、人力、資本、智慧等要素。這些資本一旦被運用,立即產生了機會成本,而無法投入到其他的項目。就社會整體的運作效率來看,有成本效益的運用這些資源,還是需要顧及根本道理。許多大型的社會企業,或是在模糊階段的非營利組織,乃至於各大型的宗教團體,是否真正具有資源有效運用的前提,令人擔心。簡單的說,一旦吸引過多的資源,不論是人力資源、財務資源、或是時間資源,將排除與減少這些資源運用在其他活動的機會。

    近期發現,有許多團體運用退休人力協助各種社會問題的處理,例如輔導學童課業、幫助獨居老人等等。我非常感佩這些團體的創辦人,不但實質的幫助社會,也充實了自己的生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對於台灣日益嚴重的扶養比持續惡化問題,提供了解決之道。從社會整體的資源運用效益來說,一般營利企業退休的人力資源,仍然在社會上發揮效益,同時解決了政府社會服務照顧不周、銀髮族持續獲得社會認同的問題。這些成功的社會團體,有效組織社會資源,妥善安排活動,而達到相當不錯的成果。

    如果認同社會企業需要管理,接下來就是要關注傳統運用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思維、理論、工具等是否適用於社會企業。理論工具本身沒有價值取向,只是幫助決策者思考。加入了管理思維的規劃與活動,也可以造就良善價值的活動,不一定和商業利益劃上等號。過度強調「做善事,存善心」而無做事的方法與資源的調度能力,反而浪費社會資源,成就不了自己,也無法造福他人。全球與我國都有很多個案可以提供參考,社會企業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如同探索其他知識一樣,需要有整體系統性的觀點,不能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