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動力來自於絕對的熱情,持續無限的熱情就有成功的力量。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18人線上 (16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18

更多…

~三腳架上觀察大學教育(一):學習知識的架構

    照相機三腳架結構簡易但穩固,不需外力而能自我平衡,不畏懼風吹而自在迎風。相機靜靜在三角架上觀察這個世界。學習知識有個三角架,支持學習者獲得科學新知。
    知識需要有系統的建立,在大腦中才能有效運作而處理問題。身為老師可能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怎樣教導學生才能夠讓學生出社會後做一個有用的人?」社會上仍充斥著學歷無用論,身為老師應該好好想想,我們所營造的學習環境是否有所缺失。
    從讀博士班起,就是知道我們將對知識系統的增補、擴散、與運用具有本質上的義務。從學術研究試圖發現新知,對既有知識提出質疑與修正;與同儕討論及授課過程中,論述自己的想法而擴散知識;遇到實務與學術問題,就應該想辦法從腦袋中找出適當可運用的知識而解決問題。知識的授與收,是老師與學生的基本關係。
    從實務問題的處理上,好奇的博士們應該不難發現,其所面對的實務問題也會有一個現實狀況,而組織成另一個系統架構。當不理解這些現況時,還真得不知道腦袋中有哪些知識是可以提出來運用的。因此,在面臨問題而意圖處理時,會有兩個系統的存在:一個是問題所發生的現象系統,一個是過去所學習的知識系統。據此,中間缺了一個環節,就是如何將兩者連在一起。這個環節似乎可以被稱為做事情的方法-一種邏輯思維的架構,如何縱觀事實環境,而導引出過去經驗與知識的重新組合,以處理發生的問題。
    教導一位有用的社會新鮮人,老師們有應該適時的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知識的架構。課堂上,我們教導學生理論、模型、分析工具、原則等等,這些都是過去眾多科學家累積出來的知識系統。這些具有高度理論性的知識內涵可能是很抽象的,但是它表達了眾多觀察家、科學家、實務者的集體智慧。因此,「理論」會是學習知識架構的第一支腳。
    學校本身就是社會的一環,有現實的問題需要處理。換一個角度,為了加強學習的成效。老師們應該創造問題發生的機制,例如,在實驗室試圖精進實驗的結果、承接研究計畫而強迫面臨問題處理的壓力、在授課中引進個案討論而模擬問題發生的情境、甚至學校各種不同性質社團也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問題。學習者需要綜觀身處的問題環境,才有運用知識的機會。因此,「事實狀況」會是學習知識架構的第二支腳。
    引導學生思考將會是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博士班有一門很重的課,通常名稱是研究方法。有些博士班整體的學習歷程,大都在圍繞在研究方法上。這們課程教導學生如何運用理論於研究議題,研究方法本身也被視為是一門高度理論性的課程。藉由種種被設計好的邏輯思維架構,博士生可以很有效率的依據這個架構,練習將所學的理論組合為處理研究議題的流程。大學部學生的學習重點不再於此,因此沒有研究方法或是類似的課程。但這絕對不表示大學生先天上不需要學習建立問題處理的邏輯架構。老師們有義務補充這個的缺漏。於是,在指導學生實務專題時、或是處理社團活動中,有機會引導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出來,並形成學生的往後處理的思考習慣。因此,「邏輯思考」會是學習知識架構的第三支腳。
    能更深入理論知識、事實狀況、與邏輯思考,相信會有好的學習成效。對於學習環境設計有權力的老師們,應該平衡的建立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