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勤儉的人
喜悅的做事前事
開懷的做進行中的事
圓滿的做事後的事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22人線上 (18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22

更多…

~國立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廖淑惠教授的生命故事 (II)
成人養德:上德不德
感謝八年前有緣第一次分享我的生命故事,有關我出生於雲林麥寮貧農家庭、中小學及北上就讀北一女暨保送台大、赴美國讀博士(期間我得過癌症)、大學教學研究、婚姻的淬鍊、孩子的教育觀與志工的學習等等分享,煩請參閱「我愛科學-六位女科學家的生命態度」(遠流出版社)。「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我很感恩農家長輩們的勞動身軀與堅忍心靈,培育了我勤儉之性及正面思想;授業師長們的認真教學與仁義志節,造就了我勇於突破之志及樂於助人之德。在此感謝有緣再次分享這幾年的生命感觸,歡迎彼此相互交流。

生命的覺悟
    從小到大遭遇挫折,心情低落時,就是默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後就有能量面對難關,用強悍武裝自己,自以為經歷很多,做到的也不少,不知不覺中築起了ㄧ層層自我認為的心牆,用心覺悟的能力漸漸消失,凡事只用大腦,帶著個人情緒來做判斷分析以釐清是非對錯,卻常常掉入自己的道理中而不知,直到成為圓桌教育基金會的生命志工,學習面對真實的自己,持續地與許多感人的生命故事交流翻轉,覺悟了生命的慈悲及生活的智慧,才體悟到原來一切都是我,「只在自我中,無明不知處」,如果只計較個人得失,那我是在糟蹋上天所賜予的種種磨練與恩典!
    「貪嗔癡慢疑」我都有,十年的生命教育志工讓我體悟與深信,「幫助人活出更好的自己」。在一次次志工服務學習中,我漸漸地看見自己個性的種種形成因子,我好勝不認錯,總想彰顯自己的優秀,喜歡挑剔別人的缺點,原來是因為我自卑,同學們的父母都很優秀,同學們都享有父母的細心呵護,而我呢?我從沒覺察到十幾歲的我,離鄉背井到外地求學,那獨立但孤單身影的內心渴望,原來我一直渴望著備受呵護,渴望著出人頭地。直到我頓悟了,其實我一直以父母為傲而不自知,我遺傳了父親勇敢冒險的精神,不然我怎麼會讀高中而不讀師專,一路走來總能獨排眾議,活出自己;遺傳了母親樂觀進取的精神,面對困難,總是讓自己有所成長。憶起,寒冷的夜晚,父親總是擁我入眠,溫暖小時體弱手腳冰冷的我;而母親總是寬容體貼,縱容小時愛玩偷懶的我,原來父母的愛一直是我生命的暖流,總是撫慰著失意的我,讓我能乘風破浪追逐理想,身為他們的孩子一點壓力都沒有,因為要超越他們太容易了。年過「不惑」,我才深深體會到,影響我最深的不是古今中外的偉人,而是小時候周遭堅苦卓絕的勞動者;前者對我來說太遙遠了,而後者卻是就在眼前,艱辛卻樂觀地做給我看。從此,終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告訴自己「這一路走來,你辛苦了,你是做到的人,我永遠跟你在一起,我愛你」,每次遇到挫折時,就擁抱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並且給自己一個最深的祝福。

靜心關照,活在當下
 隨著即將邁入「知天命」,近年來樂於「挑戰」自己,首先學習表達內心的感恩或愧歉之情,擁抱著父母「是您造就了我,您是最偉大的父母,您辛苦了,謝謝您,我愛您」;擁抱著兒女「謝謝你教我如何為人父母,我希望給予你「無條件的愛」,生命由你來經歷,結果由你來承擔,我永遠愛你、祝福你,相信你一定能活出自己。」兒子即將入伍,感謝他,這一年來都是他煮飯給我吃,家事都是他一手包辦;女兒從國三就開始修戀愛學分,如今大四即將畢業,有很多優點是靠她自己努力得來的。跟生命中的眾多貴人一一表達內心深深的感謝,真是一件喜樂美滿的事;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跟人道歉說聲對不起,單純地盡分地把事情做得更好,原來放下妄念,便能明心見性,進而誠意正心地修身養性。
沒有行前受訓就單車環島爬百岳,參加兩岸校際交流,春天拜訪北京大學,難忘「野長城」綿延不絕的斷壁殘垣;夏日拜訪蘭州大學,難忘絲路特殊歷史人文的凋零古城;冬季拜訪吉林大學,難忘哈爾濱冰雕及溫差五十度的超快感。與醫學生前往內蒙古巴林右旗及北印度拉達克,進行國際偏鄉服務學習,蒙古人喝酒投緣了,心就開了,引吭高唱席慕蓉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拉達克以藏人居多,擁有廣大的草原森林、峽谷與冰河,有幸一遊明媚狹長的班公錯湖。到柏林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女兒暢遊德國兩週。用心感受的旅遊很迷人,尤其是融入當地生活,就不再是過客。
每次的旅遊經歷都讓自己有所不同,去年底受邀到印度加爾各答參加會議,聽說髒亂不安全而且台灣出發的飛機都是半夜抵達,要去嗎?恰巧遇到機票特價,去程要在昆明停八小時,回程在昆明及南京轉機,要買嗎?會議場地附近只有一家大飯店每日收費近三百美元,要訂嗎?因為我有一大群人生知己,只要發出求救訊息,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去程轉機到昆明,就到翠湖看候鳥,逛最熱鬧的街道,吃過橋米線。凌晨到加爾各答機場,一佛寺的住持來接去掛單。一覺醒來,先到附近貧民窟逛街逛市場,然後坐計乘車到垂死之家去瞻仰德芮莎修女的石棺與住房,最後在她的小博物館待了三小時,細細地了解她的一生,她的人生轉捩點及經典語錄,淚水不時滑落,在她的最後一天,淚水更是無法停止,德芮莎修女毅然走入貧民窟,去服務貧民中的貧民,單純無私無懼無分別。離開時業已天黑,根本招不到計乘車,路旁雖有人示意可幫忙,但是觀其面相,不似可信靠之人,故不敢接受,只好返回修女之家尋求協助。修女找來兩位印度年輕人陪我回佛寺,看到公車就坐,最後按照網路地圖走回家。隔天早上再去逛不同市場,沿路看人殺價真過癮,有樣學樣,會心微笑比手勢,印度雖然看似髒亂可怖,其實內含我們不懂的文化,千萬種風景,難怪有人喜愛獨遊印度。回程在昆明認識一位有緣人,晚上回到桃園機場,有緣遇到兩位第一次來台灣的南京人,就順道載她們來台北品嚐道地台灣菜,逛超市,還上陽明山看看夜景,最後各自送她們回旅館,兩個互不認識的南京人,在台灣互相認識了。原來用謙虛謹慎、篤定自在、珍惜感恩的心全然活在當下,旅遊可以如此開闊我的視野,給我全新、意想不到的種種體驗;原來世界無限寬廣,只是人在局限自己。
某週日晚上八點多,天下著雨,我開車在熟悉的山路上,看見有人淋著雨,我本能停下車搖下車窗,一股酒氣迎面而來,沒多想就讓他上車。我詢問他從哪裡來,又要去哪裡?他說他62歲,剛到安養之家探望九十幾歲的父親,才從監獄出來一兩個月,找不到工作,到處流浪,只想有機會多看看爸爸。下車時,我給他一點錢,祝福也鼓勵他,繼續努力,但不可傷害人,因為將使好人變少。或許我出身貧農,看過很多潦倒窮人,其實每個人都有做不到的不得已苦衷,所以人是生來修行的,做到是應該,不必彰顯(為善不欲人知);做不到是自然,不必逃避(自勝者強);為自己學習是成長,為別人學習是精進;讓自己更好是努力,讓別人更好是願力。隨時看見自己的生命狀態,覺察身體及思緒的變化,在行住坐臥中放鬆無念,認真調整自己不當的習性,讓靜心喜悅自然到達,以智慧觀照人生,進入身心靈合一的境界。

與同學共勉
 學生總喜歡詢問我的「讀書秘訣」,對於聽課、讀書,我總是要求自己聽過就要能說,讀過就要能寫,因為家貧放學後必須工作,所以在學校就得先完成作業,因此怎能不聚精會神聽課讀書呢?更不可能打瞌睡。「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每有疑問,必定請教老師,縱然老師偶爾不耐煩,也非得解惑,否則不罷休。曾有位美國教授嫌我英文不清、知識不足,而請我不要旁聽他的課,而我卻說,「老師,您講得很清楚,聽您一席話,勝讀萬卷書,您再多解說些,我就更明白,就能自己閱讀相關研究論文…」。現在,我指導學生研讀論文,遇到困惑時,就請學生寫信去詢問作者(大多是外國學者),學生總是很遲疑,我就說「寫不寫信在你,回不回信在他,我們必須要求自己去做到,如果有疑惑,卻不提問,哪可能有所學習呢?」我們是否可以透過問題交流,而學習到別人的生命精華呢?
我最喜歡提醒學生的一句語就是「囡仔人愛ㄟ么想」(小孩子要會想),每當我遇到困難時,這句話總是提醒我,「怎麼想」能讓結果更好,讓自己充滿希望與勇氣,快樂地、永不放棄地再做一次努力。我是「思想的主人」,絕不成為「想法的奴隸」,不讓自己還沒努力到盡頭就「棄械投降」。不管外在環境多麼惡劣,旁人的言語態度多麼冷酷,我依然自信滿滿,「我能、我行、我可以」,所以我總是喜歡冒險、勇於挑戰。到台北念北一女時,我國語「未輪轉」,藝文程度差;到美國念博士時,我英語「未輪轉」,生物程度差。從雲林到台北,從台北到洛杉磯,內在程度不足,外在環境又截然不同,同儕及師長們,有「雪中送炭」的溫馨鼓勵,也有「雪上加霜」的寒峻激勵,雖是「內憂外患」,我仍堅信「我一定可以」。人生道路是一步一腳印地走出來,不畏懼未知而勇於學習,從「不會」到「會」,盡情地揮灑自己的生命色彩。

與師長共勉
 「我能帶什麼樣的學生?我能把他們帶成什麼樣子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學生是老師存在的意義,教育的目的在於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大一新生彷彿是脫韁的野馬,更需要師長的關愛與同學的扶持,特別是感情與課業困擾;對於自認進入錯誤科系的學生,我會鼓勵多修跨院,甚至跨校跨領域的課程,我也曾經輔導學生轉到其他學校就讀,希望能協助學生找到對的位置。在學生事務處兼任部分行政工作也近十年,只是希望能在學生生活智能上盡一份心力,現今的大眾化教育制度大多是單向的知識灌輸,但我們不只要學專業的技能(理性的分析),更要學生活的智能(感性的內涵);我們不一定要作成功的人,但一定要作有價值的人。當學生有狀況時,老師是否願意陪伴呢?當碩士念了兩年半,博士念了三年、四年半,指導教授卻要求學生離開實驗室時,他們該怎麼辦呢?原來「作育英才」不只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更要願意陪伴有狀況的學生,一起學習成長。我非常感謝這些年我曾經陪伴過的學生,是他們讓我覺悟到,原來每個人都有做不到的苦,原來「可惡之人必有悲苦之處」,學生外在的表現,只是反映內在的狀態,呈現過去種種的被對待,叛逆偏激是拿自己沒辦法,也可能是傷痕累累的反射,這些都是我們「看不到的盲點」,我們是否可以用不同角度來對待他們呢?如果有人不捨他們的苦,接受他們的難,他們又何必叛逆呢?為人師表的我們是否可以讓學生有所成就呢?每個人都不一樣,只有慈悲才能感同身受,只有智慧才能給人需要。

  • 1) 廖淑惠與媽媽親爸爸.JPG
  • 2) 2011年廖淑惠家族照.JPG
  • 3) 廖淑惠2014年北一女畢業30年同學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