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所謂勤儉--
就是不斷的內外精進,直達內外都能喜悅圓滿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5人線上 (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5

更多…

人氣:365
臣度 - 審閱區 | 2016-10-12 | 人氣:365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稱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是孔子的著名的得意弟子,他不是孔子弟子中最優秀的,但絕對是形象最為鮮明的,更是侍奉孔子最久、也是年齡最長的。

子路18歲時,適逢孔子東遊到卞,師徒自此結緣,據說剛來到孔子面前的時候,子路是帶著雞冠帽,佩戴著野豬牙的裝飾,穿著很粗俗,而且對孔子很不禮貌。但孔子的修為征服了子路,子路心悅誠服地歸心了,而且成為一位很忠心的弟子。《論語》中提到子路是孔子門下四類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中傑出的「政事」人才。

 

子路早期家中生活很是清貧,常常要採藜、藿一類不好吃的野菜做飯食,可是他卻能為了要讓父母能吃幾餐好吃的米飯,經歷跋山涉水取得生米,並背伏著走上百里的路程回來奉養孝敬父母,發自於心的堅定孝心,促使千迢萬里、使命必達的孝行之舉。

 

子路的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他答應別人的事,幾乎當天就能兌現。聽到孔子對於自己的教導,總是勉力能行,子路的行動力在孔子心裡是十分清楚的。因而,當子路問道,「聞道就立刻去實行」嗎?孔子反而對子路說,有父母親和兄弟在,為何還要聽聞了就立刻去實行呢?即是表示「父母在,不遠遊」的意思,奉勸父母親還在世的時候要把握在父母跟前盡心侍奉的時候,儘量不要長期在外地,所以子路在父母相繼去世之後做了大官,才到南方遊歷,而這時他已高官厚祿,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多,所積的糧食也有好幾萬鐘,飲食吃穿都不用擔憂,平日坐著的時候有鋪了好幾層柔軟的暖墊,坐起來很舒適;吃飯的時候,桌上擺滿了很多用鼎盛裝的豊盛菜餚,滿桌盡是山珍海味,過著富裕的生活。可是,雖然享受極為優渥的日子,他卻常常懷念雙親,心中不免慨嘆的說:「如今自己有能力讓父母享福,但父母卻已不在人世了,現在雖然富貴,就是想過以前那種吃著野菜,能為父母到百里外背米回來奉養雙親的生活,現在也無法辦到了呀,這叫我怎麼不傷心呢?」孔子知道了就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在父母生前時盡了力,死後盡到了追思的心了哪!”

 

古人恪守孝道行善篤純,百善孝為先,聖賢仁者更稱孝為人之本、德之本,羊有跪乳之仁,鳥有反哺之義,禽畜鳥獸尚知報本,何況為人者?別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時才醒覺,到那時後悔都來不及了呀。

  • 1) 0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