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多用心,多把心往深處用一點,答案往往都在裏頭等著你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6人線上 (4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6

更多…

人氣:742
臣德 - 節氣與俗諺 | 2016-11-07 | 人氣:742

立冬

(105117孟冬 陽月

吟行不憚遙,風景儘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歸去須乘月,鬆門許夜敲。

                                                                                            〈立冬日野外行吟〉 (˙釋文珦)

       悄悄的,大地的節奏已來到了冬天,涼冷中藏著一份寂靜。立冬,第一個冬天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秋季作物收穫完畢入庫收藏,動物紛紛隱藏穴洞準備冬眠,大地上的活動似乎都漸漸地停緩了,規避寒冷冬天的到來。

       古時此日,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大夫至北郊祭冬神行「迎冬」之禮,並賜群臣冬衣,施矜恤孤寡之儀,以安社稷之心。而古時將立冬所分三候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在北方地區,初期水已漸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隨後野雞類的大鳥不見其影,但在海邊卻可見外殼顏色和線條與野雞相似的大蛤。而在流傳著一句俗語:「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以立冬來占測整個冬季的冷暖,作好過冬的準備。

       冬季的氣候變化各區差異大,北方地區已呈現冰凍冷冽的一片寂靜,而位於南區亞熱帶的台灣仍有機會見到大太陽露臉,加上夏季貯存於地表內的餘熱,偶有溫暖舒適的天氣,故有「十月小陽春」之俗稱。此時走訪臺灣諸多溼地處,可瞧見來自北方諸多可愛的訪客-冬候鳥,停駐寶島避寒過冬,

       台灣農業社會傳衍下來重要的思想精神,就是對大自然存戒敬畏之心、以及敬愛天地之恭敬,天地自然運行孕育萬物茁壯之偉大,祈望老天爺庇佑大地的風調雨順,人們守本分勤奮踏實的耕耘,一片和諧的自然融合,好收穫、好收成、好個安居樂業。春耕風調雨順的祈禱,秋收感恩福澤的謝答,三官大帝與土地公便成為百姓日常重要的信仰寄託,三官大帝(習稱三界公),包括天官、地官、水官大帝。農曆十月一到,台灣各地農村有著拜三官「謝平安」熱鬧的民俗祭典活動,豐富的敬品、戲團歌演的酬謝,敬天地、拜神祈、惜福感恩在敬拜之間代代相傳下去。期間,農曆十月十五為水官大帝聖誕,主掌解厄。早期先民鄰溪群聚而居,時而遇有水患深受其苦,便於是日敬拜水神祈求平安、消災解厄。流傳現今,不少信眾是日則到廟宇參拜三官大帝,祈求一切平安順遂。

       俗話說:「父是人之天,母是人之地、人能孝父母即是敬天地。」敬天地不單是農家子弟的祈報行為,泛指人人身為子女皆應盡之尊孝,父母恩大情厚,行孝以回報天地之仁愛,是行天道、行大善、養福育德,為安身齊家立業之根本。

節氣與俗諺

  • 「稻成熟,入冬田頭空」:水稻已經成熟了,農夫們也開始忙著收割稻作。收割後的田地要休息一陣子,等下次播種時期才開始使用。
  •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立冬正值收成季節,雞鳥群有不虞匱乏的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 「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日要進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節氣與養生

       隨著氣溫的降低,萬象生機潛伏閉藏,人體內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潛藏於內,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起居上應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有充足的睡眠,注意適當的保暖,維持神清氣爽的身心狀態,可在暖陽下作和緩有助養氣之運動,有助於護守陽氣、體內氣血循環正常。

       中醫有句:「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人的陽氣根源於腎,寒邪最容易傷及腎之陽氣衍生諸多擾人的病痛,因此注意頭部、腳部、關節的保暖極為重要。其次增強身體抗冷的能力,少吃生冷的食材,適當食用熱量較高的膳食,促進營養成分的分解代謝,多吃新鮮蔬果,避免維生素與礦物質的缺乏。宜多吃穀類、薯類、豆類、蔬菜、乳類之食物如蓮子、紅豆、紅棗、豆腐、蘿蔔、木耳、芝麻、豆漿、糯米、土豆、桂圓等。口味上可多增苦味少鹹,具補益腎臟之功能。

       秋冬時令交替,立冬又叫“交冬”,俗話說:「冬季進補,上山打虎」。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虛實寒熱不同,盲目進補可會適得其反。立冬吃補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之原則,以健脾胃、養腎氣為主。體虛的人適合溫補、不宜進補,像「八寶粥」則是一般體質都可以吃。進補前可先以溫和的食材或粥品來健脾養胃如紅棗、花生仁、生薑等,作為引補調整脾胃功能。

       生機潛藏之際,順應天時,調養生息,養精蓄銳,寒冷中靜悟亦能激發無限的生命力與潛力。

  • 1) 冬候飛鳥來作客~溼地賞鳥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