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讓自己創造奇蹟給自己看,而創造奇蹟就是以放空為基礎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4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人氣:325
臣揚 - 審閱區 | 2017-09-17 | 人氣:325

 

  安徽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佛聖地,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雙重桂冠而享譽古今中外,它和浙江普陀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並列為中國的四大佛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二十公里處,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為黃山支脈。

 

  九華山漢時稱陵陽山,到了南朝時期,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又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應邀與友人同遊,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從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山。

 

  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群山眾壑,以峰為主,怪石古洞,錯落其間,溪流飛瀑,交織其中,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山勢嶙峋嵯峨,共有九十九座山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九峰最為雄偉,還有金錢樹、叮噹鳥、娃娃魚等珍稀動植物,山間古剎林立,香煙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素有「蓮花佛國」之稱,山中著名的寺廟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

 

  九華山遍佈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自古以來吸引不少名臣墨客到此遊歷,也留下不少千古傳唱的詩句,唐朝李白、劉禹錫,宋代王安石、范大成都曾多次遊歷九華。李白對九華山的喜愛從他多次到訪並留下的多首詩句就能窺之一二,他在《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九華山詩云:“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而唐代劉禹錫觀山時對山中呈現的瑰麗奇景更是讚歎:“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

 

  風景美不勝數的九華山,因絕佳的風水地理,自古以來就吸引不少清修之人前往,一開始為道家修真之所,據《福地考》載,九華山位列道教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今在九華山「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為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蹟,而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為流傳的神話更是九華山流傳著許久與道教有關的傳說故事。九華山道教在唐代處於興盛時期,唐開元年間,朝廷特許道教信眾在九華山營建開元觀,並詔以館元真,天寶年間建有仙壇宮,乾寧年間高道趙知微建延華觀,富麗堂皇而建於南唐大順年間的保寧觀、崇貞觀等,都在宋治平年間得朝廷賜額。

 

  而佛教立足九華山的事蹟東晉時期就有記載,相傳東晉隆安五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布道,創立茅庵,杯渡禪師過後百年,僧人伏虎,居拾寶岩,建伏虎庵為道場。而九華山整個佛教的興起緣起於新羅國僧人“金地藏”的修道傳說故事。據佛書記載,唐武則天時,地藏王菩薩降誕為新羅國 (今朝鮮半島)王族,姓金名喬覺,二十四歲時削髮為僧,於唐玄宗開元年間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山川幽奇,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時九華山地為青陽縣閔讓和員外所有,公素信佛教,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送藥,齋僧布道,家中,經常開設齋會,款待四方僧眾。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公因所齋僧眾不滿整百深感遺憾。有一日,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個山洞裡,心中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齋僧百人的心;這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並派兒子親自去南台拜請洞僧前來參加,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家,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並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後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為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為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閩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水,需要多大道場?」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閩公慷慨:「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地,高僧盡可隨意選定」。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後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嶺一齊罩住。閔公大開眼界、歎未曾有,由靜而驚,由驚而喜,趕緊匍伏於地,說:「老朽鄉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願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百里領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金喬覺連忙伸出雙手伏起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並為持戒精嚴、艱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廟宇,唐至德二年寺院建成,金大師有了修行道場和收徒弘法的條件,由此威名遠揚,許多善男信女慕名前來禮拜供養,連新羅國僧眾聞說後,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後來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的閔公,他先送兒子出家,遂後自己亦欣然皈依、精進修行,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為師。從此,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至今九華山聖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氏父子。

 

  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唐貞元十年,於九十九歲高齡,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根據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化城寺被闢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從此佛教日漸興盛,信眾雲集,寺廟林立,香火不絕,道教在九華山的地位漸漸退居其次到了南宋末,禪宗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清初四帝弘佛,九華山的佛教迎來鼎盛時期,當時山上有寺廟三百餘座,僧尼四千多人,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間,三次降旨派遣內待來九華山的化城寺進香、賜銀並賜額「九華聖境」;乾隆三十一年又賜御書匾額「芬陀普教」懸掛於化城寺中。佛教在九華山靠苦行感化世人,靠名僧奠定根基,又因政治因素,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資料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