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所謂勤儉--
就是不斷的內外精進,直達內外都能喜悅圓滿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8人線上 (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8

更多…

《詩經·召南. 羔羊》 (字數1190字,僅供編輯參考)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緫;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詩旨:這是一首描寫農民們不堪賦稅重負而怨恨的山歌。朱熹《詩集傳》:“南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故詩人美衣服有常,而從容自得如此也。” 姚際恒謂“詩人適見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飾步履之間以歎美之。而大夫之賢不益一字,自可於言外想見。此風人之妙致也”(《詩經通論》)。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身上的羔皮裘,
是用素絲細密縫製。退朝從公家吃完飯回家,(
退朝回家吃飯)逍遙悠閒自得。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身上的羔皮襖,是用素絲細密縫製。逍遙悠閒自得,退朝從公家吃完飯回家。(退朝回家吃飯)

    「羔羊之縫,素絲五緫;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身上的羔皮袍,是用素絲細密縫製。逍遙悠閒自得,退朝從公家吃完飯回家。(退朝回家吃飯)

    對這首詩表現的特點,詩人細膩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一個小片斷,平時地用粗線條寫真。首先入目的是那官員的服飾——用白絲線鑲邊的羔裘。毛傳說“大夫羔裘以居”,故就其穿戴當然是位大夫。頭兩句從視覺來寫,得知人物的身份,第三句是看到的也是所想到的,依規制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詩人見其人吃飽喝足由公門出來,即當是“退食自公”。《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雙雞。”杜預注:“謂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這與一般民眾的生活相對照,無疑是天壤之別,《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闡述的理想社會,在豐收年成時,也才能“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竟是“日雙雞”,這是何等奢侈!詩句中雖然沒有明確描述“食”是什麼,而以春秋襄公時代的公膳為例,大約是如此。生活在這時代,一見其人“退食自公”時文人必然有所觸動,也許路有餓殍的慘像已浮現在他眼前。因此厭惡之情不自覺油然而生,“委蛇委蛇”的詩句便湧出筆端。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謂點睛之筆,使得詩句人物彷彿活起來:你看他,慢條斯理,搖搖擺擺,多麼逍遙愜意。把這幅貌似悠閒的神態,放在“退食自公”的場合下,便顯出滑稽可笑又醜陋可憎了,突出詩人的挖苦與嘲弄:這個自命不凡的人兒,實則是個不事生產的庸人!三章詩重複這個意思,回環詠歎,加深了譏刺意味。各章三、四兩句,上下前後顛倒往復,如此隨意變化,妙絕奇絕。

   全歌都是農民們自己的自歎自詠,去市場上賣一張羔羊皮,就要繳納素絲五紽,也就是二十五絲,後來公侯們又改變了主意,要交五緎,也就是一百絲(一緎二十絲);再後來公侯們又增加了數量,一張羔羊皮革要交五總。公侯們頒佈法令又改悔、食言,改來改去,無非就是要多收賦稅。農民們怎麼不能哀歎呢?

這首山歌亦是描寫了召南地區的一種庶民生活,養羊的人,賣羊皮的人都要向公侯們繳納素絲來代替賦稅,但是統治者們朝令夕改,不斷增加人民負擔,人民又不能反抗,只好自歎自哀了

參考文章: 詩經翻譯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