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平安就是福、平淡就是貴、平常就是富。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3人線上 (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3

更多…

人氣:215
臣德 - 審閱區 | 2018-10-02 | 人氣:215

孝與禮

                中國上千年的歷史,卓越的人文思想影響歷代深遠。孔子作為先秦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稱自己雖是魯國人,靈魂卻是個西周人,憧憬西周周公創建禮樂制度,構成整個和諧的社會制度與氛圍。隨著西周社會制度的瓦解,禮崩樂壞,孔子極力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提倡克己復禮,實行仁愛,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

                儒家的思想在歷代備受重視,其大成著作得以流傳後世,無論是論語、禮記等,提及的思想廣含形而上的精神哲理與形而下的具體作為,其中禮、孝佔有極具核心的地位。本文梳理孝、禮兩者間的共通性,來看看古聖賢憂國為民所提出的真知灼見,其論點精闢確實令人為之讚嘆。

                孔子倡導的孝與禮皆來自於西周的禮樂文明,周人的禮樂制度皆為道德而設,「德孝並稱、德以對天,孝以對祖」,其所有的德目又以最為重要,孝具體的展現在祭祀祖先之禮上,可以說孝與禮都源於祭祀活動,有其文化同源之特性。

                先秦儒家學者認為孝與禮都是文明社會的產物,華夏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所產生的,是一種文明與野蠻的區別,進而為以慎重看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教人以禮、行之有禮被認為是與禽獸有別的根本。

                而孝與禮的存在特性皆從天經地義來論述其客觀的真理性,《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和《禮記》:「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而分藝。」孝來自感恩生命的來源,反哺行為之親愛為天地仁愛的一種展現,孝與禮的基本原則都脫離不了來自於大自然,順應宇宙自然運行的規律,遵循天時、地理、人心、人情及萬物自身的運行法則,作為百姓行動的依據。

                就內涵而言,孝與禮在道德情感和行為上有相互補充的作用,通過行禮中著重的敬、誠、信、仁、忠等將孝的意涵展現。禮是一種令雙方關係感受到合宜舒適的相互對待,是內在心神氣度得體的神會,相互感受到尊重,在任何的關係相處、年齡處事,要有其最合宜的心態、最稱分的舉止,才能襯托出其精神氣度的具體展現。

                《左傳》中指出孝是謂能養,除了強調孝之養,重要的還有孝之敬。正是從禮的理論中吸取而來的精神,是禮的核心。《左傳》:敬,禮之與也;不敬則禮不行。」;《禮記》開篇即說:「毋不敬」;孟子》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在西周祭祀時便將祭禮、孝、敬三者連在一起。在各式禮儀中主要用來培養人們的恭敬誠信之心,有敬必有德。德在精神上的推動,明白的注重在一個字,正是通過敬,孝與禮有了聯結,孝通過禮來表達敬之情。而在具體的實踐上,《孟子》云:「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踐禮即是在行德,而孝作為一種家庭道德倫理,重視生活中的落實,學孝則必須夫勞奉養、躬行孝道,若只是懸空口耳說,怎麼能稱作是學孝。

                中國為禮儀之邦,展現高度的人文氣度,歷代更有孝治平天下的佳話。一個國家人民的人文思想表現出社會文明的程度,重溫古書如何打造一個具有高度人文素養、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對於現今快速變遷的社會恰可看作是一種省思,經濟發展帶來的富裕較為重要,還是從人心出發以禮行善的社會穩定,較為人民優先所需?

(124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