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時間是勵志最好的監考,也是養成習慣的食糧。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5人線上 (4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5

更多…

人氣:364
臣緻 - 審閱區 | 2018-12-04 | 人氣:364

120-護愛台灣一甲子老漢藥店素發堂中藥店

清領時期台灣的進出口貿易

        台灣因地理位置關係,自古以來即為東亞各族群移動變遷的重要通道,在明清時期對岸的泉州港起了重大轉變,即是1.官方貿易的萎縮;2.私商貿易的活躍3.海外移民熱潮的出現三大因素。也就是隨著私商貿易的活躍,泉州人遠赴東南亞各國謀生的愈來愈多。形成歷史上少見的大規模移民熱潮,移民路線主要是東南亞各國及台灣

。台灣本就是泉州的一大糧倉。從台灣載運過去的大米、白糖、油和其他土特產一直是泉州市場長期需求的主要商品;而由泉州運過來台灣的商品,則以藥材、煙草、棉布、土布、陶瓷器為大宗。

        1860年(咸豐10年)清廷在兩次的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其中與英法簽定《北京條約》,將台灣的安平與淡水港開放為通商口岸,允許外國人來台從事貿易以前,台灣對外貿易單純僅以內陸為主。兩岸之間通商頻繁,一年中少有百艘或數百艘中國式帆船(橫洋船)往來台灣海峽。原本清政府初期只開放台南鹿耳門為唯一對外的港口,藉以控管貿易進出及移民出入。至乾隆晚期(17世紀末),隨著台灣中北部逐漸開發,清廷因應所需又將鹿港及八里坌陸續作開放;至18世紀時,又開放噶瑪蘭的烏石港及雲林麥寮海豐港。當時從事兩岸貿易的商行,稱做郊商(往來偏遠地區的商人)組織。各個港口郊商常組成同業公會,稱為「行郊」。 台灣當時的行郊皆以內陸貿易為主,交易對象為大陸沿海的港市,依運送口岸的位置,廈門以北的寧波、上海、天津等地稱為「北郊」;廈門(含)以南,例如泉州、漳州、香港、汕頭等地稱為「南郊」。而行郊依產品不同而有「藥郊」、「糖郊」

、「茶郊」、「布郊」等各種的郊商或稱郊鋪。台灣當時較著名的行郊,台南有「三郊」,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鹿港則有「八郊」,為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簳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布郊金振萬、染郊金和順。各港口除了提供「行郊」作兩岸貿易通商往來,同時也是移民登陸開墾主要管道,而鄰近港口商業聚集的街道發展自然較為早期也較為繁榮。

 

海豐港傳入的儒醫世家

         107122日禪泉護愛台灣一甲子老漢藥店採訪小組,透過同為百年老店老素發堂號延伸的育生堂中藥房老闆娘,引薦到同位於麥寮300多年歷史古蹟拱範宮前老街的素發堂中藥房,為其堂兄林柏如所固守的這家原始藥鋪作採訪。謙恭溫馴的第五代經營者林伯如,39年次,不慍不火滿面悅色的向採訪小組訴說素發堂的源起。

        林柏如說:1830年清道光年間我阿公的阿公,即藉由海豐港遷入麥寮定居並以儒者兼行醫濟世為業,來台後第二代祖先亦受儒學(包含漢醫學)薰陶,二代祖先兄弟其中一人在清朝時還曾苦讀漢文學,準備回到內陸考秀才,只是要去之前因故去世,壯志未能如願,少了個秀才祖先。倒是家傳儒醫學一門得以在麥寮街上延續發展至今180幾年,目前已傳到第六代子孫。我阿公林友學1889光緒14年、明治22年生)將祖先原有行醫方式作轉變,正式在麥寮老街(現中正路)設老素發堂號掛牌營業,由於阿公對患者辯證論治的態度都非常謹慎、用心,開的方子都堅持使用道地藥材,患者服後反應都非常好,加上做人厚道又樸素平實。聲名隨之遠播、生意自然興隆,叔伯輩們在阿公身邊相繼學成出師亦先後於麥寮街上另立堂號發展,也都各自發展出一片天,與我同輩的堂哥也有考上中醫師的,可以說整個麥寮街上的中藥房有近九成都是林家老素發堂沿襲出去的。」

       老素發堂林家自第一代開台祖先儒者行醫開始以來,伴隨護衛著麥寮人的健康已達三甲子之久,在麥寮發展史上離不開老素發堂號前後傳人對麥寮人守護健康作出貢獻的一頁功勞史。

 

扎根學起的漢藥老師傅

        林柏如接著說:「叔伯輩們都在老店出師各自獨立創業後,阿公即將原本在隔壁初創堂號的老店交由大伯翻修繼續經營。阿公自己則遷移過來我阿爸這邊,自我懂事以來這間店面都是由阿公親自服務鄉親。阿公病理藥學的專業涵養在鄉里間很受肯定及尊重,患者都會尊稱他「友學仙」。本身亦熱心公益,曾擔任過拱範宮的會長。父親林是尹(生於民國18年,昭和5),雖有承襲藥房專業,但其還有另一項特殊才能即是廟宇彩繪,大部份時間都受聘在各大小廟宇作彩繪工作,偶而休息才會在店裡幫忙。自己初中未畢業就已正式在店裡學習,並成為阿公得力的小助手。因父親工作關係,所以漢醫藥專業也都是阿公直接教我。跟一般到外面當學徒者幸運許多,不過該學的還是要認真學,因從小就接觸漢藥炮製基本功扎實,自然很快熟悉各種藥材及其屬性,在店裡沒多久就已能擔負起幫阿公開的藥單抓藥了。阿公對專業的嚴謹態度對我影響很大,幾十年來我經營漢藥店的理念也多少有他的精神及風格存在。」

 

不執著於祖傳秘方

        對於家學淵源是否有特殊祖傳祕方的看法,林柏如說:「百年傳承下來藥方固然重要,但我個人認為祖傳秘方是沒有通用性的也不是都適合同樣症狀的患者,自己會較著重發病原因各自不同,及對患者體質的了解程度,來作用藥建議。作風較為保守,自醫事法規定以來,遵守政府法令,不做違反法令的事,不越權,不開藥方,始終顧好作藥商買賣本份,盡力幫患者作用藥的把關、解釋、注意事項建議,及反應如何為主。曾經遇到患者在每天下午三點時都會固定發燒,到醫院看過拿藥吃能退燒,但隔天同時間還是會復發,如此反覆發燒、退燒維持兩三周時間,來店找我,我則依經驗及專業認知建議患者再回去找中醫師繼續開藥服用,只是提醒他將服藥順序做改變即可,不久患者果真痊癒。也曾有患者拿特效藥單來拆藥,我見藥單是大寒大冷組合,一開始就提醒患者服用後若有不正常口水出現等體質過冷生理反應,用藥即應停止,患者不當回事,後來就如我所判斷超出他的體質負荷,再次建議才聽得下去,停止用藥。我也不貿然替他另開藥方,而是請他到中醫診所作診治服藥。中藥房經營本是良心事業,在專業領域上的宗旨是要能幫助客人達到健康,那怕做不到生意也無妨。」

 

藥用及食補藥材的差別

        林柏如說:「以前台灣藥材都來自大陸,大陸那邊早期生活品質較低吃不起道地且較貴的藥材,所以好的藥材都能銷到台灣,但現在不同,道地的藥材大陸人都用不夠了,勉強能進到台灣的已經很少且價格都較昂貴,但自己始終堅持用好藥,即使較貴也要用道地的,畢竟功效有如天壤之別,這種觀念在老漢藥店界也是一直墨守的共識及信念。常有較年輕的中藥盤商拿藥過來想於低價吸引鋪貨,因自己從炮製藥材學起,藥材好壞能一眼辨出

,往往會馬上作拒絕,在進貨這道程序,都須特別替消費者做好把關,有藥效跟吃心安的藥材是不能畫上等號。道地藥材講究產地,即使差一段小距離,種出來的藥效成分就差很多,當然價格也會不相同。像台灣種的當歸雖又大又漂亮又香,但也只能當菜使用,因為成分無法達到藥用標準,反觀現在消費者對中藥觀念都偏向食補方面

,大部份民眾不知道,都會覺得到市場或超商大賣場買一些常用藥材會比較便宜,在包裝上也比較漂亮。認為同是藥材就好,但吃這些食補級藥材也只能做心理安慰罷了。畢竟中藥店跟賣場賣的藥材等級是截然不同的。」

 

支持國家政策,但請不要為難老藥店

        面對中藥店消費族群改變、年輕一代對吃中藥接受度不高,加上中藥產業缺少完整政策配套,造成中藥店業績直直落的看法?林柏如說:「現在店裡生意只剩不到之前的三成,都是多年的老客戶,勉強作維持,至於傳承問題,因兩小孩都有固定工作,不會考慮讓他們接班,何況中藥店已是夕陽行業。小孩正常時數上班一天,都能抵過我夫妻倆顧十幾個小時店面的收入來得好。對於未來中藥業的發展,自己贊成支持中藥走向專業化,有關單位也應規劃一套完善制度讓業者有所依循,對於年輕一代有興趣的,要回到傳統的師徒制是不可能,應朝國家規定到專業學院作學習,然後透過國家考試取得執照,一來可以控制數量,二來可顧好中藥專業、品質。只是傳統的藥材炮製程序、技術有可能斷層,因現在的中醫藥養成系統較著重科學中藥的調配使用,但藥材還是要遵照傳統製法才能達到原有功效。像早期用藥量少效果即出得來,現在則需加強用量才能隬補。這也是政府擬定政策時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畢竟中藥始終是要讓人得到健康的。不過在支持政府政策下,也要請衛生單位不要像以前三天兩頭就要跑來做稽查找麻煩,動不動就要開罰。中藥店已經很難生存,就不要太為難這些老藥鋪了。」

 

百年老店所傳承的是一種道德素養

       老漢藥店所傳承的不單只是漢醫藥的專業,更是俱足仁愛的心腸、廉潔守份的德性與堪任把關患者健康的學識智能,在儒醫的醫道觀念之下,漢藥房本為國人健康的守護者、養生的導師,是攸關疾痛病苦的一種愛人助人道德素養,老漢藥店早期研習專業的氛圍感染,自然都會培育出一種對人生命的尊重與關懷,以及對人身疾病痛苦的感同身受之情。對於這種感動或感受並不因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

 

 

 

  • 1) 70183.jpg
  • 2) 70181.jpg
  • 3) 70178.jpg
  • 4) 70176.jpg
  • 5) 7018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