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功夫是覺來的,技巧是學來的,
覺時,使心定氣定
學時,使心浮氣躁;
慎思,篤行也。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9人線上 (8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9

更多…

人氣:248
臣德 - 審閱區 | 2019-01-03 | 人氣:248

                國學智慧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富有修身的智慧,認為修身為其立足的根基。由此足見,修身智慧對一個人立身處世和建功立業的重要性。

                「慈、儉、讓」引述自道德經(第67:“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愛是修身的動力之本。“愛”是一個人精神力量的泉源,也是一個領導者凝聚人心的基石。愛自己才能生發信心,愛他人才能樂於付出,愛天地萬物才能生發慈憫和感恩之情,只有愛才能深度喚起自身沉睡的潛能(《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要能做到無私與坦蕩,不為己之生存而私,顧全大局、同理護愛每一個生命萬物,盡力的善予幫助他人、為他人著想,反而自己更充足;盡力給予他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說有溫度的話,辦有愛的事,給人以希望,予人以激勵,養人以生機,所謂“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儉僕是修身的涵養之源。古人講“儉以養德”,物質生活的儉樸涵養精神與德行上的豐厚,儉以養德;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立身敦厚,在心樸實,為人厚重,不居於浮華輕淺;行事內斂,不張揚鋒芒畢露(《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愛惜不奢費,有愛惜的精神就能做到早準備、自律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德行,此為社會安定長治久安的根本;惜福感恩、知足常樂,懂得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慾壑難填恐有災禍惹身(《道德經》第四十六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減少對慾望的渴求,是保有身心安定的生活方式。有知足常樂的心態,但也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不前,更要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知足而不止步,盡力而不苛求,這才是正道;在物質生活上我們要知足,但在心靈成長、思想進步上要一直求精進,看似矛盾,實則一體。俗話說: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保持冷靜與克制是修身的關鍵。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才能以清淨的心態做決,用客觀的態度處理事情,不致被欲望和嗜好所害。

                謙厚是修身的立足之要。《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河流彙聚之地,是因為它善於處在地勢低下的地方,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所以必須用言辭表示謙退,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下謙退處理、處處禮讓,不予天下爭,此德行才能凝聚更多心志;作為要虛懷若穀、廣收博納,才能吸取忠言有信人士步於正道,也因為從不自滿,所以能夠不斷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