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個人化的生命是短暫的
只有融在天地中的生命才是長遠的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16人線上 (14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16

更多…

人氣:186
臣德 - 審閱區 | 2019-03-03 | 人氣:186

上課了,請關閉手機

 

    很多場合中主事者會提醒參與者「關閉手機」,或是「請將手機轉到靜音模式,不要妨礙活動進行」。此起彼落的手機鈴聲、接聽手機的對話與聲量都會影響到現場的活動。在教學場所中,很多老師有上課時禁止使用手機的規定。以往我也是這樣規定,曾經是聽到手機鈴聲響,一律扣二分。這樣規定無非是希望有較好的教學情境。

    從生活習慣來看,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離開手機後好像失去了某些依靠。擔心漏掉的聯絡訊息、期望從手機中取得所需要的資訊、錯失了購物的優惠,這些理由不一而足,手機正在快速進化它的角色,盤據人們生活的中心。

    這學期我嘗試了一種大膽的作法,提醒同學不要忘記帶手機、筆電、或是攜帶可以上網找資料的工具。後來發現,這種提醒是多餘的,所有同學都帶手機、也幾乎都帶筆電。學生有事先google一下,這是習慣,或是生活的方式。縱使老師一再告誡,上課要認真聽,下課後再使用google,真的有聽話的同學嗎?如果這是種不可阻擋的行為傾向,為何不好好的運用這種行為模式。

    不可否認,在網路世界中可以找到很多的資訊,遠比學生與老師腦袋中的知識儲存量大。例如,這星期我問了同學這個問題:為何有些新產品很快被消費者接受,而有的卻需要很長的時間?同學們提出五花八門的答案;接下來的問題是:有沒有哪種理論可以解釋新產品被接受的速度?頓時,鴉雀無聲。我第一次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要求:同學們,你們可以上網、用手機、筆電,去google答案,五分鐘後討論。

    五分鐘後,檢視了同學們的回答,並請他們分享在網路搜尋資料的過程。我大膽假設,依據同學們習慣的方式進行問題討論,應該會比改變他們學習習慣更好。與其在課堂後放任同學們的google行為,倒不如在課堂上討論如何運用google找到正確的資訊,並取出與彙整想要的部分。換言之,google可以成為教學現場的授課老師,不再是引誘學生翹課的工具。

    目前大學生已是數位原生世代,從出生開始就與手機為伍。我們這些50年代的老前輩,還再討論手機的功能,還需需要特別去學習使用手機的技巧。這些原生世代對於手機的概念很自然,不會認為手機有什麼需要討論的。也許與我認識電視機是一樣的,有甚麼好特別的。1963年是台灣開播電視節目的一年,那年我在台北出生,在襁褓中無意識的認識了這種產品。

    現在大四學生是1997年後出生的,同年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發表了電子商務自律公約,認為數位化世代來臨,以往人對人的交易方式,有更多的機會被網路所取代。雖然電子商務在2000年之際泡沫化,但網路的影響力仍然在四處蔓延。在學校教學的老師們,是否還要堅守「上課了,請同學們收好手機」的規定。

(10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