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放、放、放,把心胸毫無止境的放大
守、守、守,把一寸覺完完全全的守好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人氣:195
臣簧 - 審閱區 | 2019-03-19 | 人氣:195

歷代名醫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作「神仙」,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於公元541年,卒於公元682年,從小勤奮好學,七歲開始讀書,每天能記誦一千多字,在二十歲左右時,就很善於談論莊子、老子和諸子百家中其它各家的學說,同時也喜歡佛教經典,當時的洛陽總管姓孤獨,名信,見了孫思邈後感嘆地說:「這真是聖童啊,但可惜他的才器過於宏大,在他自己生活圈子中的低小位置上是很難發揮作用的」。

二十歲的他,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的這種認識,是從切身體驗中得來的,從小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可說「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書中緒論提到要業精心誠,同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也就是要具有救苦救難的悲憫德行,在養生方面,強調「人之夭壽,在於撙節」,勸人要抑情寡欲,揶養自奉,淡然無為,如小炷焚膏,久燃緩滅,稱為「不死之藥」。在外感病方面,感嘆張仲景的學說「江南諸師祕仲景要方不傳」,於是努力收集張仲景的著作,在撰寫《備急千金要方》時,只記載了少部分《傷寒論》內容,等到晚年撰《千金翼方》時,目前所知的《傷寒論》內容大部分已載於卷九、卷十之中,可說是《傷寒論》最早的版本,又稱唐本,其他如華佗、王叔和、陳延之(《小品方》作者)等大家理論治驗也收集不少。

據史載,孫思邈的著作共有三十多種,但大多亡佚了,孫思邈留下的道家著作有自注《老子》、《莊子》,撰寫了《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及《會三教論》各一卷,但這些書後來都散佚了,只有書名還留存在《新唐書》的《藝文志》中,其它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和《枕中方》等幾種,尚有部份佚文可見,另有一首三十八句的《四言詩》,保留在《全唐詩》裡,那是一首專談煉丹的詩,該卷中的二十首詩全是成道的仙人所寫的,孫思邈留下的醫學書籍中,《脈經》一卷也散佚了,只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捲成為代代相傳的中醫學中的寶貴典籍。

談到瘟疫的治療,孫思邈常用石膏、大青葉、梔子、芒硝、生地、黃芩、知母、升麻、羚羊角等寒涼藥物,對後世的瘟疫治療影響很大;在雜病的治療方面,也多有創見,如其收載的古方大續命湯、小續命湯,是後世治療中風的代表方劑;在虛損的治療上,補藥再加上一些祛邪藥,是孫思邈調補方劑的特色;血症治療,收錄《小品方》的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可說是後世涼血散血第一方。

但這麼豐富的醫學巨著,從當時一直到現今,臨床醫師仍是少有利用,倒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方劑與重要醫學理論大家很熟悉;反觀金元時期的醫家,臨床上更廣為流傳;在《千金方》中,孫思邈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研究張仲景《傷寒論》的基礎上,把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了傷寒禁忌十五條,頗得後世傷寒學家的重視;除醫方外,《千金方》中還有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千金翼方》中記載了八百多種藥物,尤其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成效。

孫思邈把道家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結合起來,把養生學納入醫療內容中去,並且認為:人如果善於攝生,是應該可以免於疾病的,他對老年病、保健、醫療都有全面的觀察和深透的分析,在老年養生方面的理論方法對後世養生家頗有影響。

另一個部分,大多數修道人煉丹都是為了自己白日飛升,而他卻把煉丹作為一種製藥手段,其目地是利用丹劑的速效特點來救急扶危,他煉製的「太一神精丹」就是專治傳染性極強的「客杵霍亂」及「瘟症」的。

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腳氣病是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乙引起的,這病多少年來折磨著江南一帶群眾,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提出一個有奇效而又簡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細辛、犀角、蓖麻葉、蜀椒、防風、吳茱萸等含有維生素乙1的藥物來治療,用含有維生素乙1的谷皮(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這在世界醫學史也是非常先進的,據記載歐洲於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並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孫思邈也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到:「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他本人用藥、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趕救」,如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紮了一針,不一會產婦就甦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讚他的醫術高明,《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本草蒙筌》)。

針灸學「阿是穴」療法的發明,據傳,孫思邈約70歲那年,一位患者因左腿疼痛難忍來請他治病,他先開了幾劑湯藥給病人服用,但病人服藥後不見緩解,於是改用針刺法,剛開始選用幾個止痛穴位扎針治療,但沒有見效,孫思邈心想:「除古書中寫的這些穴位外,人體上的穴位難道再也沒有別的嗎?」思索後,決定放膽一試,選中病人患腿上的一個部位,用拇指輕輕按了下去,問:「是不是這痛?」病人搖搖頭,接著掐按其他部位,病人還是搖頭。

但當他按到膝關節左上方的一個部位時,病人忽然說:「阿就是這兒!」孫思邈於是取出銀針在這痛處扎了一針,病人痛苦的面容就此舒展,腿也不痛了。病人說:「醫生,您這一針下去,我渾身一麻就不疼啦,這叫甚麼穴呢?」孫思邈皺眉沉思,這處古醫書上沒有記載的穴位應該怎麼稱呼呢?孫思邈思索診療過程,突然豁然開朗,笑呵呵地說:「您剛才不是說嗎?那就叫『阿是穴』呀!」孫思邈提出創新的針灸療法,哪痛就往哪扎針,被後世醫學家們廣泛使用,稱它作「以痛為俞法」。

孫思邈在生之年為醫藥事業作了那麼多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他的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跡,如「藥王廟」、「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藥池」等。這也說明歷代人民對他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其中收集了唐代以前大量醫學文獻資料,讓許多古代諸多醫學資料與臨床經驗流傳下來,再加上孫思邈自身的體會,載錄成帙,真可謂垂範千秋,內容極為豐富,其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復方」,《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復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建樹,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書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輔相濟,羽翼雙飛的意思,此書共三十卷,其中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首載藥物八百餘種,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系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宋代郭思高度評價《千金方》,說:「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千金寶要》);清代醫學家徐大椿也認為該書「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這書不僅在國內受歡迎,而且還影響到國外,如朝鮮,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來中國學醫的醫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帶回日本,對日本的漢醫影響深遠。

  • 1) 20140524180231.gif
  • 2) 0.jpg
  • 3) 3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