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用心的體悟讓自己生活得更有智慧,使每一個當下都是喜悅與圓滿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7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人氣:1550
臣簧 - 審閱區 | 2019-05-19 | 人氣:1550

 王惟一(987-1067),古代醫家名,又名王惟德,他夙受禁方,尤工針灸之術,是著名醫家。

    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時,他任太醫局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葯奉御都騎尉;天聖初年,宋仁宗嘗敕太醫謹方技,考次針灸,認為『針灸之法,人命所系,日用尤急,思革其謬,以利濟民』,王惟一乃竭心奉詔,精意參神,定偃側于人形,正分寸于腧募,增古今之救驗,總會諸說,編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下簡稱《圖經》),後來仁宗又以『古經訓詁至精,學者封執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復令創鑄銅人為式王惟一乃主持修鑄銅人兩具,『內分髒腑,旁註溪谷、井滎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于側』,並命夏竦為圖經一書作序,題名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此外,據《宋史·藝文志》載,王惟一尚著有《明堂經》3卷,已佚。又負責校訂過《黃帝八十一難經》。

    宋時針灸學非常盛行,但有關針灸學的古籍脫簡錯訛甚多,用以指導臨床,往往出現不應有的差錯事故,根據這些情況,王惟一及其同行,產生了統一針灸學的念頭及構想,並多次上書皇帝,請求編繪規範的針灸圖譜及鑄造標有十二經循行路線及穴位的銅人,以統一針灸諸家之說,接旨後,他親自設計銅人,從塑胚、製模以至鑄造的全部過程,他都和工匠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終于在公元1027年鑄成了兩座針灸銅人,鑄成後,仁宗贊口不絕,把它當作一件精湛的藝術品,經王惟一等在旁的醫官介紹了銅人的用途和在醫學上的價值之後,遂下令『把一座銅人放在醫官院,讓醫生們學習參考;另一座放在宮裏供鑒賞。』並讓史官把這件事作為一件大事,寫入史冊:『這銅人于天禎五年(公元1027)十月經『御製』完成,以便傳到後代。』這時,王惟一又將自己編繪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獻給仁宗,以作為銅人的註解。趙禎閱後,非常高興,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編圖經已經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傳到後代』。

    王惟一所設計的銅人,在髒腑的布局,經絡的循行,穴位的精確等方面,不僅科學性強,而且工藝水準相當高,他選擇了精製的銅,鑄成和一般人大小相似的人體,裏面裝有銅鑄成的髒腑,軀殼表面,刻有三百五十四個穴孔,孔內裝滿水銀,外封黃蠟,以防水銀流出,應試者,當老師出題針刺某穴,或提問何病症該針何穴時,學生照題試針,若針得正確,一進針水銀便會流出,若針得不對,就刺不進去,銅人的鑄造,對中國醫學的發展,尤其在針灸學和針灸教學方面,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故為歷來針灸學家所推崇,即至現在仍有學習和研究的價值。

       他所著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全書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書,書中把三百五十四個穴位,按十二經脈聯系起來,註有穴位名稱,繪製成圖,為銅人註解,圖樣完整,內容豐富,經穴較多而系統,按照圖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國古代針灸典籍中一部很有價值的針灸學專著,形式略與近代《圖解》相似,書中詳述各個針灸穴位間的距離長短,針刺的深淺尺『『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心包絡、任脈、督脈)的經絡循行、主治及經穴。中、下卷分別按照頭、頸、軀幹、四肢的順序,詳敘每一經穴,據宋史《藝文志》記載,原書共為三卷,後于南宋(金·大定)時,有人重製補註,改為五卷,《針灸圖經錄》五卷,約成書于1026年,他在撰寫《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時,『篡集舊聞,訂正訛謬』,對經穴理論作了不少校勘考證工作,例如闡述手太陽經主病,他根據《脈經》卷六有『卒貴失()無度』的記載,在《內經》原文的基礎上予以補充,根據肺與大腸相表裏的理論,『卒遺失無度』是完全可能的,加此一症,更合中醫理論原貌,他在《圖經》中收載腧穴657個,與《甲乙經》相比,增加了『青靈』、『頗陰俞』、『膏肓俞』3個雙穴,督脈的『靈台』、『陽關』2個單穴,還考證了穴位的作用,與《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等一些較早的文獻相比,增添了不少內容,如上星穴,增添了治療『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等病證的主治作用;承山穴,增加了治療『腰背痛、霍亂、轉筋、大便難、久痔腫痛』等病證的作用;風府穴,增加了治療『頭痛鼻衄』的作用;委中穴,增加了治療『熱病汗不出、足熱撅逆滿、膝不得屈伸』等病證的作用,通過這些努力,既進一步完善了經穴理論,又擴大了穴位的主治作用,提高了腧穴的實用性。

    銅人與圖經,在當時的醫療教學和醫官考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為統一和發展我國針灸學作出了很大貢獻,王惟一是宋代傑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在針灸學方面,他一生致力于這方面的文獻研究和整理工作,尤其對皇甫謐的《甲乙經》很有研究,且在學術上受其影響頗深,他把很多不統一的有關針灸學著作,加以去偽存真的整理,『以銅人為式,分髒腑十二經,旁註腧穴』的研究方法,將十二經脈及三百五十四個穴位,用直觀的方法記錄和描繪出來,並對前代有關『經穴』,的學說,進行了訂正和改進,推動了中國針灸學的發展。

    王惟一對針灸醫學的貢獻有三,一是考定《明堂針灸圖》與撰寫《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二為鑄造針灸銅人模型,三為刻《圖經》于石,作為官書問世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對宋代以前的針灸學成就進行了一次系統的總結,對宋代及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對針灸銅人的設計和製造,更是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兩具銅人作為最早的人體模型和針灸直觀教具,在醫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王惟一為此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從《圖經》、石碑、銅人的編繪製作,可以看出,使經穴理論規範化,是王惟一主要學術思想之一,王惟一在撰寫《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時,『纂集舊聞,訂正訛廖』,做了不少校勘考證工作,對後世學習《內經》原文起了加深理解的作用,並進一步完善了經穴理論,《圖經》、石碑、銅人三者雖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內容一致石碑起到了儲存《圖經》內容的作用,銅人對經穴教學的形象化與直觀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開創了針灸學的腧穴考試要進行實際操作的先河。

  • 1) 1.jpg
  • 2) 2.jpg
  • 3) th.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