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堅定的步伐加上篤定的節奏,是踏上成功之道一定的因素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29人線上 (25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1
訪客: 28

peiching, 更多…

人氣:182
臣德 - 審閱區 | 2019-05-19 | 人氣:182

失落的教育板塊

              中美貿易戰爭打得火熱,美國不僅僅向中國挑起爭端,也在全球對各國引發經濟議題的對峙,科技依賴與科技成果的智慧財產議題是其中特別凸顯的重點之一。美國藉著龐大的科學力,在各類基礎技術出類拔萃。在此根基下,美國擁有撼動性的科技影響力。

              過去台灣在札實的基礎科學教育下,培育了很多傑出人才,其中不乏在全球完成重大科技成就者。但近一、二十年來,這樣新聞好像已經消聲絕跡了。基礎科學能力在台灣逐漸的消逝,改以應用為主體的教育與科學政策,進而導致了產業技術升級的瓶頸。這種趨向越來越明顯,學生對於重新回到基礎知識學習的願意低落。令人擔憂台灣未來的科技力量,是否就此一蹶不振。

              很久之前美國教育政策就發現了這樣的缺陷,但美國擁有內需市場龐大的吸引條件下,優秀人才湧入這個創新創業的天堂,除了能吸引全球的金頭腦外,在自我的教育政策上,並未放棄追求科學成就的意圖,因此提出了四項重要的教育方向: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英文為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將各單字第一個字母連在一起就是STEM,直接翻譯就是「植物的莖」,這意味著四類型教育,為往後的國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柱。

              在其後,再加上第五個教育主題:藝術,Art,將STEM改為了STEAM,直接翻譯為「蒸氣」,猶如一股龐大的動力潛能,將拉起社會的脈動。

              觀看我們周遭的教育狀況與氛圍,不難理解為何產生擔憂。例如,許多大學生認為微積分是沒用的知識,其他類似的基礎科學也被學生嗤之以鼻。更廣義的說,學生認為無法對應未來工作中立即可用的知識,通通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去打工。這種不正確的認識在大人們不正確的認知下,加大了學生排斥基礎科學的態度。

              很多教育政策制定者希望能彌補學用落差,不斷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多接觸實務工作,累積社會經驗,處理現實問題。在缺乏專業能力下,所謂處理現實問題往往是形式上的成果,缺乏深度。在學期間,不但專業知識沒學好,社會體驗也不夠深。對於重視深度技術能力的國家而言,這是項重大的錯誤。另一方面,學校中教導基礎科學的老師們,往往在產學合作上表現不佳,無法承擔大學辦學績效指標的貢獻者,因此在校園是被漠視的一群,也無法受到學生的尊敬,這還包括他們的課程。

              科學教育領域的前輩們不斷的提醒,重要產業都是來自於基礎科學,例如當前最受矚目的人工智慧科技,其發展必然與晶片、演算法、高速傳輸有密切的鏈結,支撐這些產品與技術的原動力就是數學,及由數學衍生出的技術與工程科技;對於環境生態的改善,最終要依賴化學;對於社會人文提升,則需要從藝術著手。

              我們的大學生或許是太急忙地找尋可以直接上手的技能,而缺乏思考支撐這些技能的背景知識,以至於在面臨工作瓶頸時,束手無策。教育不應該成為職業訓練場所,而是要能培養出一批能思考、判斷、改錯、成長的畢業生,為改進未來的社會做準備。

 

(11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