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持之以恆,如嚼其根,才得以悟出大自然真味。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9人線上 (7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9

更多…

人氣:255
臣緻 - 審閱區 | 2019-09-04 | 人氣:255

138三級古蹟振文書院

書院是華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在禪泉護愛台灣一甲子老漢藥店系列訪談中,我們深信漢藥房本為漢學集散中心,而早期漢醫藥經營者其漢學教育啟蒙不外乎來自於官學、書院、私塾或師徒直接相授。其中書院歷史淵遠流長在中國文化與教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是華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書院之制,所以導進人材,廣學校所不及

        書院為我國科舉時代士子講學,歷史最悠久、制度最完善、影響最深遠的一種教育體系。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主要功能,如乾隆元年(1736年)諭示:「書院之制,所以導進人材,廣學校所不及。」旨在彌補正規學校之不足。清領時期臺灣各地的正規學校即府州縣學(通稱儒學),除典型祭孔外,多以準備科考為主。儒學目的在考課而非上課,屬性也從學校變成教育行政機構。故教育功能不足之處,則漸由書院取而代之。當時書院大致可分為:一、以講理學為主的書院(從宋明以來流行不衰的程朱學說);二、準備科舉考試的書院(求取功名);三、以博習經史詞章為主的書院(古經「十三經」、古史、天文、地理均屬之)。

        隨著先人唐山過台灣墾荒,台灣經濟逐漸提昇,社會結構由第一代的移民務農,到第二代經營商賈,第三代則開始較有機會透過官學、書院、私塾接受漢學啟蒙教育,並可進一步研讀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或延續漢學教育傳承及漢醫藥濟世救人等。而介於官學及私塾間的書院,其教授對象又可分為貧困子弟或準備科舉的生員,台灣的書院從雍正、乾隆之後迅速成長廣泛設立,以官辦、官倡民辦,或由民間設立並向官方註冊管理,都是地方子弟受教育的重要場所;雲林地區即設有四所,分別為龍門書院、奎文書院、修文書院、振文書院,現僅存西螺振文書院。

雲林縣西螺三級古蹟-振文書院

小檔案

等級或指定別:縣定

供奉主神:五文昌帝君

創建年代:嘉慶十七年(西元一八一二年)

創建人:廖澄河

廟址:雲林縣西螺鎮興農西路六號

電話:05-5862765

書院沿革:

        臺灣書院的建立,始於清康熙年間,至光緒年間,全台各地相繼成立了六十所左右的書院,其中康熙、雍正年間設立者,多屬官方出資主持興立,而後逐漸產生官民合建書院,迨至嘉慶、道光以後,地方仕紳合力出資捐建書院的情形日增,因而使得書院廣及全台各地。然而在經歷清領末期、日治時期、二戰後教化制度變革,新式教育體制建立之後,各地書院失去其原本所具有之重大社會教化功能,或因年久失修逐漸式微頹圮,或因人為因素遭致拆除改建,留存至今僅僅十六所之數。

        振文書院成立之前,西螺地區(古稱螺陽)先有文昌帝君祠(文祠),建於嘉慶二年(一七九七),然而規模較簡。當時文祠主事者生員廖澄河,會同螺陽地區振文社之生員與地方上其他士紳,共同集資改建,遂於嘉慶十七年啟始動工,歷時一年(至嘉慶十九年)完成,改建後的廟堂,講堂大殿內崇祀五文昌帝君,同時重新命名為「振文書院」。

  本書院由原先純粹之宗教建築,偕同地方義學發展出地方義學的教育功能,宗教與教育相輔相成,除在清領時期發揮振揚文教、扶植綱常的文化功能,更因其兼具民間宗教信仰之故,終使得振文書院在書院教育式微的情形下,仍能持續屹立於現址,成為本縣僅存,全台少數保存完整的歷史古蹟。書院自興築之後,較為重大的修整,計有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由邑紳張明德與振文社共同捐金修繕;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振文社再度募款修建,由該社首事鐘鳴盛、生員葉有聲連同該社同任共同發起,本次修建規模較大,應是奠立今日建築形體的一次大修;其後,於明治四十年(一九0七年)、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昭和九年(重大的整修為左右兩廂改建磚造)、民國三十六年等時期,均有維修工程之進行;而民國七十三年本書院列入國家第三級古蹟之後,委請專家進行一次遵照古式的整體修繕(民國七十八年),書院建築為之煥然。

建築特色:

        本書院形制單純,建築共分五部,分別為山門、拜殿、正殿、左右廂房,其中山門部份原本矗立一棟鋼筋混凝土構造之「謝恩壇」原非書院之原貌,七十八年整修之後,改以三開間,歇山屋頂的閩南式山門取代;拜殿建築形式為正面三開間軒亭的作法,正面升抬的基礎之上,以方形接柱柱式,承接四垂歇山屋頂,頂上燕尾剪黏雕飾細緻,整體造型極為秀麗勻稱;其後之正殿同為三開間之建築,形態上較之拜殿更為簡樸,因此書院內主要以拜殿作為視覺焦點之所在,然內部木構雕飾仍極為細緻華麗,數幅匾額均為重要歷史資產,如「千秋書祖」為嘉慶十八年振文社所獻,「百代文衡」為嘉慶二十年所立;左右之廂房與附屬建築多為日治時期與更後期之營建產物,簡單的磚造建築物以過水通廊與正殿相接,反而具有烘托主體建築的效果。振文書院原為地區性教化與宗教建築,然於歷史進展過程中,史蹟凋零,有幸得以留存的書院建築反成見證書院制度、營建藝術的少數歷史證據,足見歷史保存工作不應只注重偉大的建築類型。(本段轉載自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振文書院啟建時即以供奉文昌帝君而名聞全國,目前則祭祀孔子、倉聖朱熹及五文昌君。五文昌君說明如下:

1.文昌帝君-全稱文昌梓潼帝君,掌管文運和考試的星君。

2.文衡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又稱關聖帝君,堪稱「仁、義、禮、智、信」楷模,上天成仙後,玉皇大帝認其為人可做為衡量考生之典範,故封為「文衡帝君」。

3.孚佑帝君-呂洞賓,原名呂嵒,道號純陽子,曾擔任縣令,仁心濟世,掌管科考星君。

4.朱衣帝君-朱元晦,曾於宋為官,因音近似朱熹後人認其為朱熹轉世,此神身著紅衣,能細辨文章優劣。

5.綠衣帝君-又稱魁斗星君,世俗稱為文曲星,讀書人之守護神,雙手分持墨斗與朱砂筆,掌管功名的重責。

        和各地的文昌廟一樣,每到考季,莘莘學子紛紛前往書院祭拜文昌君,准考證擺滿貢桌,期待帝君保佑金榜題名,振文書院被列為三級古蹟,不僅代表其建築的歷史意義,更凸顯出地方的人文風情。

(本篇轉載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及參考許聖松先生網站內容做編輯)

 

 

 

  • 1) 三開間歇山屋頂的閩南式山門.jpg
  • 2) 千秋書祖.jpg
  • 3) 振文書院拜殿2.jpg
  • 4) 字紙亭(又稱聖蹟亭)。乃古人對文字、字紙不敢有絲毫侮辱或污棄,見到片紙隻字必撿拾丟進字紙爐焚燒,以示敬惜聖賢字蹟。.jpg
  • 5) 正殿內左右壁面皆各有巨輻壁字,左書「忠孝」,右書「節義」,據說是民國36年描自台南「大天后宮」。.jpg
  • 6) 正殿內左右壁面皆各有巨輻壁字,右書「節義」,據說是民國36年描自台南「大天后宮」。.jpg
  • 7) 香井嘉慶年間開鑿之古井.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