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讓自己回歸的真實義,就是讓自己更"清淨"、"自然"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20人線上 (16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20

更多…

人氣:105
臣德 - 審閱區 | 2020-08-05 | 人氣:105

濕疹 緩解要穴:手三里、大椎穴
       濕疹是一種皮膚過敏的反應,也是常見的皮膚病類型,常聽見如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接觸性皮膚炎、日光性皮膚炎都屬於濕疹的病症。急性濕疹為皮膚出現突發性的紅斑、水泡、紅腫、嚴重搔癢,甚至是濕黏流湯等症狀。若治療未痊癒,易成為濕疹體質,皮膚常有一塊塊,乾燥、脫屑紅疹,或出現搔癢難耐的顆粒狀突起、水泡。若變成慢性濕疹,皮膚會變乾變厚粗、皮膚顏色轉為暗沉,患處變成又厚又粗如同長厚繭般的皮膚,成為長期的皮膚炎症。
       引起溼疹的原因可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如水、清潔劑的過度接觸與刺激,或不透氣衣服材質、或夏季悶熱或秋冬的乾燥氣候等;而內在因素如個人體質有家族病史或飲食習慣、情緒刺激等。
       就中醫而言,濕疹屬於「瘡」、「風」、「癬」的範疇,常以病症部位命名如面遊風、掌心風、旋耳瘡等或依型態命名如浸淫瘡、血風瘡等。其病灶可分為風、濕、熱、瘀等症,風症為病灶游移不定處,伴有癢感;濕症則滲液多或夾水泡、膿液,病情遷延難癒;熱症則見色紅發熱;瘀則指久病,皮膚出現苔癬樣病變、或增厚,皮下出血。依照病患的體質,病灶的表現、以及病灶出現的部位整體性評估給予最適患者的用藥處方。
 

濕疹 緩解要穴
手三里:手陽明大腸經
       手,手部;三裡,指穴內氣血物質(大腸經冷降的濁氣)在此覆蓋較大的範圍如三里之廣,故名。(楊上善注:一里一寸也。)本穴五行屬土,常揉此穴對肺部有保養作用。本穴和膝下三寸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相對應,與體內上、中、下三焦有關,古代針灸家常在臨床時上下配合應用。
取穴方法:位於前臂背面,陽溪穴(手掌側放,拇指伸直向上翹起,腕背橈側一凹陷處)與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橫紋終點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一凹陷處)的連線上,距曲池穴2寸(即三横指)處。(如圖一)
穴位功效: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清熱明目、清腸利腑。主治牙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痛,腹瀉、腰痛、落枕、便秘、面神經麻痹,感冒等。
按摩方式:以大拇指指尖、指腹、或是手指的指節來按壓本穴,右手按左手臂、左手按右手臂,交替按壓。
 

大椎穴:督脈
       大,多,高大也;椎,原指錘擊之器,後因形似而用稱脊椎骨;為脊椎骨隆起最高,穴當其處故名,又名「百勞」,意指能補虛治勞。本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人體所有的陽經匯聚於此。手足三陽經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穴內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傳統中醫稱之為「諸陽之會」、「陽中之陽」。此穴為經絡的十字路口,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能振奮陽氣、抵禦外邪,換言之為強身防病之要穴。
取穴方法:正坐低頭,頸後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轉動者為第7頸椎,於其下取穴。(如圖二)
穴位功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神經鎮靜。主治熱病、瘧疾、咳嗽、氣喘、骨蒸盜汗、癲癇、頭痛項強、肩背痛、腰脊強痛、風疹。
按摩方式:用中指指腹按壓,亦可將手心搓熱或以熱毛巾敷在穴上,有酸脹、發熱感為宜。

【預防和護理】
1.避免食用辛辣、油炸、燒烤、寒冷等刺激或易致敏食物和加工食品與零食。
2.身體保持乾爽,適度擦拭汗水,避免汗水留在表皮過度刺激皮膚。
3.規律作息不熬夜,不菸不酒,心情輕鬆,減少壓力。
4.生活環境涼爽、減少日曬。
5.避免摳、抓傷口,以免破皮感染。
6.洗偏涼的溫水或涼水澡,縮短洗澡時間。
7.避免接觸刺激性肥皂、洗衣粉或清潔劑等化學物品。
8.選用適合濕疹皮膚的保濕乳液或乳霜擦拭皮膚。

 

  • 1) 手三里.jpg
  • 2) 大椎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