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放、放、放,把心胸毫無止境的放大
守、守、守,把一寸覺完完全全的守好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9人線上 (7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9

更多…

人氣:102
律心律志 - 審閱區 | 2020-08-26 | 人氣:102

《詩經·王風·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詩旨:戍邊戰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詩歌。周平王母家申國鄰楚,數被侵伐,因遣戍守申,使人民家室離散,國人作詩諷之。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激揚起來的水,流不動成捆的木柴。那遠方的人,不能和我駐守申國。想念啊想念啊!何時我才能回家?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激揚起來的水,流不動成捆的荊條。那遠方的人,不能和我駐守甫國。想念啊想念!何時我才能回家?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激揚起來的水,流不動成捆的柳枝。那遠方的人,不能與我駐守許國。想念啊想念!何時我才能回家?

《揚之水》是一首戍邊戰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詩歌。據《毛詩序》說:“《揚之水》,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春秋時代,周朝平王的時代,周天子的權威已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強大了。周平王的母親是申國人,申國又常受楚國的侵擾。周平王為了母親故國的安全,就從周朝抽調部分軍隊,到申國戰略要地屯墾駐守。這些周朝士兵遠離故鄉,去守衛並非自己諸侯國的土地,心中的不滿淒苦,流露形成詩歌《揚之水》。申國、甫國和許國的國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親是申國姜姓公主,與甫、許兩個諸侯國也是親戚關係。   全詩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許”。薪、楚、蒲都是農家日常燃燒的柴草;申、甫、許是三個姜姓的諸侯小國。全詩把一個相同的內容,反覆吟誦三次,用重複強調的手法,突出遠戍士兵思家情懷。每章頭兩句“揚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動的河水與不動的柴草對比:那河溝的水嘩嘩地流動,彷彿歲月一天天過去,不再回來;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飄浮不起,沖流不動,代表著戰士思家的沉重心緒,永不改變。詩句中三、四兩句“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甫、許)”,守著家園的妻子,當然無法與遠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說,士兵如遠離泉源的河水,越流越遠;那麼,妻子如堅定不移的柴草,不飄不流。日月如流水,而思家情懷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動不移。分離遠戍的時間越長,思念妻子也越強烈。終於,士兵喊出了自己心裏的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在家的親人平安嗎?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園之思,遠戍之苦,不平之鳴,都呈現在這兩句問話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強烈地呈現。

在詩歌句式上,採用不齊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幾種,這說明詩歌帶有鮮明的口語化的傾向。口語化句子,正好比較樸實,比較真切地表達出下層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讀之感到親切誠樸。

參考文章: 詩經翻譯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