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平安就是福、平淡就是貴、平常就是富。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3人線上 (3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3

更多…

人氣:188
顏廷燁 - 道德經 | 2021-08-02 | 人氣:188

引言

  從大格局來觀看事物時,會看到它所象徵的意義,以及執行的方式辦法,並能在細微處去發掘它的真實內涵。同時,我們更需要靜下來好好觀察,這件事物是否存在其他可以留意的地方,並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與道同在。此章老子以三個層次「象、物、精」,提醒我們需時時以簡單樸素的道心,自我反省與檢討。

 

第二十一章 從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課堂註釋

  本章以「象、物、精」為主題,接續前一章的三個部分,這三個重點能夠凝聚「信」的力量並產生文化,而這個力量能夠給予我們動力,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去實踐完成我們所信奉的道。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十四章),象是萬物所展現出來的樣態,一種象徵性。在第二十章中的第一部份,象徵著有的人登上高臺,只為追求名利與吹捧;而有的人則是保持著孩童的純真,不受他人影響改變自己的心志。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十五章),物是動靜之間的變化,是一種具體的展現。我們能藉由「物」來探討它所象徵的內涵。如同二十章中以對比的手法告訴我們,有的人會向他人炫耀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有的人則是去發掘自己的不足。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十六章),「復」是人類精髓的所在,當我們將心沉澱下來後,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細微之處,以及讓生命重新再來的力量。如二十章中,那些空守虛華外在的人,會使自己漂泊不定,內心無法踏實;反之,若能固守本心,則會與道同在。

  讓自己回歸樸素,將「信」的力量融於生命當中,使自己成為有「信」且可以成功的人,並以「惟恍惟惚」、戒慎恐懼的態度去奉行與實踐,展現道的精神。

 

生活實例應用 (顏廷燁分享)

   本章的生活實例以國家的三級警戒解除為例,在國內疫情進入爆發期間之前,我們就已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做了一些防疫部署,(這就是象),所以在爆發期間我們採取了具體的三級警戒來做防疫工作,同時以實際具體的政策達成防疫工作:隔離防疫、施打疫苗、安全社交距離,並有設置重症治療區等等,根據國家的狀況制定相對應的政策:居家防疫、框列追蹤(這就是物)。同時治療與防疫並進,我們引進與研發疫苗,並有清冠一號。因此我們七月二十七已解除三級警戒(這就是以閱眾甫)。

 

學者的不同詮釋 (資料來源:壹讀 雅風國學)

  本章開頭,老子提出了「孔德」的概念,這是老子第二次提到了「德」,第一次是在第十章中老子提出了玄德的概念: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這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先看一下德字的甲冑文和金文的寫法,先畫一個帶有岔路的大道,然後在旁邊畫一個大眼睛,眼睛上面畫一個指示符號,下面再畫一個心臟。這就是德這個字的來源,意思是走在帶有岔路的大路上,眼睛直盯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因此,老子把順道而行叫做德。

  德是能夠看得到的心行,與大道不同。大道無色無聲,無狀無形,無頭無緒,只能通過我們自己的思維去認識;而德卻可以被人看得到,它是有形的萬物對於道體認以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狀態。或者可以說,德就是道在萬物身上的體現。老子在第 五十一章中說「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派生天地萬物,所以萬物皆有德,物之德為萬物所遵行,萬物得以自然生髮和化育;而人之德卻由於人的巧智和私慾而常常背離。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闡述德,其目的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回到大道之中,能夠遵道而行。

 

課後總結

  生活中無處不是道,以謹慎的態度、將樸素的道心落實於我們的言行舉止,時時反省與檢視自我的處事,自然能守靜而知足,明白象與物背後的真實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