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個人化的生命是短暫的
只有融在天地中的生命才是長遠的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2人線上 (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2

更多…

人氣:516
臣度 - 好文分享 | 2015-07-11 | 人氣:516

空間跟社會文化是一體的,台灣的開發史才短短百多年,傳統的民俗空間能反映示出一個聚落的在地居民生活文化,也紀錄了傳統的民俗空間、文化及歷史。

以先民來台開墾初期的居住方式來說,傳統最早的民居是利用大自然環境就地取材來建構,如樹枝樹木、竹籐等,再利用稻草、茅草為建材(如茅屋)。屯墾的農耕文化時期開始以木為棟,土為牆,並且開始煉瓦為屋。到後來的經商期,接觸了外來國度的刺激,引進一些建材,比如磚、石、華麗的建材等。

台灣是竹子多產的國家,以竹子為元素建蓋的房子至今仍為國外推崇,因為竹子成長快速,再生能力強,質地具有彈性又能調節室內濕氣,夏居涼爽,更具環保人士大力肯定。不僅如此,從古至今竹子的使用仍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像是抓魚的竹簍、竹筏、飲食器具、桌椅、古早童玩等等,都是老一輩人的生活記憶。

西元 1895 年日人依據「馬關條約」佔領台灣,前後五十年裡,台灣的民居風氣轉為木板建築,榻榻米、紙糊木窗和隔間,以及一些較為講究的西洋式建築工法。居住的型態也漸漸有地盤式的擴大的風格出現,如堂號、院落(三合院)等,加上後來精美的雕樑棟畫,連屋頂上的裝飾更是多元。

國民政府接台之後,一般民居多以西式水泥的群居建築發展,成為一個一個的社區聚落,1990 年代以後,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年青的建築師也開始嘗試以地方的歷史文化風貌為主體建築設計,許多強調本土文化風格的大型文化性建築的興建也開始展開

現今台灣有些農村還殘存古早的民居遺跡,像竹篙厝、竹編夾泥牆、土磚、石砌、紅磚,這些都是祖先代代流傳下來的智慧,更是見證台灣民俗史的一環。印象古厝,是否也撩起了人們記憶中那遙遠卻純真的生活。

  • 1) DSCF98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