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Menu
臣緻 - 審閱區 | 2019-01-25 | 人氣:939

124-一甲子老漢藥店 之老漢藥店為台灣漢學集散中心

台灣孔子-有漢學先師之稱的沈光文

       清朝第一任諸羅縣令季麒光所撰《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其中 〈題沈斯菴雜記詩〉,有云:「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斯菴來而始有文矣。」斯菴即是明朝遺臣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菴,浙江鄞縣人(今寧波)。是明朝大思想家陸象山門人沈煥之後裔,家學淵源深厚;曾先後以黃道周、劉宗周為師。

       據連橫先生在《台灣通史,藝文誌》開篇中說:「臺灣三百年間,以文學鳴海上者,代不數睹。鄭氏之時,太僕寺卿沈光文始以詩鳴。一時避亂之士,眷懷故國,憑弔河山,抒寫唱酬,語多激楚,君子傷焉!」另《諸老列傳》說:「山外有目加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於其間教授生徒,不足則濟以醫。」

史料記載沈光文對台灣的貢獻:

1.第一個由大陸來台長期居留的文人。

2.漢文化在台灣的第一個播種者。

3.台灣詩學始於沈光文。

4.倡設台灣第一個詩社「東吟詩社」。

5.台灣賦學始於沈光文。

6.台灣古文始於沈光文。

7.台灣地理學研究始於沈光文。

8.台灣漢學教育始於沈光文。

9.台灣漢醫藥學始於沈光文。

著有《台灣輿圖考》、《草本雜記》、《流寓考》、《台灣賦》、《文開雜記詩》、《台灣賦》、《文開雜記詩》等作品。

台灣漢醫藥學鼻祖

針灸甲乙經序 -林億曰:「通天地日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醫者,雖曰方技,其實儒之事乎!」。沈光文來台推儒兼行醫濟世。是第一個將漢醫藥文化在台生根發芽之人。在他的台灣賦中,十分關注社會疾病狀況,醫療條件及潛在的藥物類別。另著作的《草本雜記》以詩文並茂對台灣藥用植物的分佈,療效有最早的詳細描述及較為完善的整理。季麒光「蓉洲詩稿」券六即有四首描述沈光文如何懸壺濟世的詩,沈光文不僅有華陀再世藥到病除的醫術,精通丹房、參茸燕桂的岐黃之道,在沈光文影響下,加上大批漢人先後移居台灣,漢醫藥學在台灣逐漸推廣發展,遍佈台灣各地的漢醫藥鋪自然成為漢學集散中心。

 

漢學氛圍養成的天乙堂中藥房

  108111日玉簧雅緻禪泉,護愛台灣一甲子老漢藥店之老漢藥店為台灣漢學集散中心採訪小組,來到位於虎尾布袋戲館對面公安路上的天乙堂做採訪,天乙堂店面尚保留一甲子前的老舊平房風貌,雖不大,但一進店內即讓人感受到那股濃濃的一.藥香、二.書香、三.人香。

一.藥香-店內拆藥桌擺滿一貼一貼待包好的藥材及藥櫥櫃上方整齊劃一的白色裝藥器皿,抽屜外緣雖有著歲月的斑駁,卻是一甲子以來多少藥材出入存放的歷史見證,已分不清是藥材本身的香或是一甲子藥材進出所滲入拆藥桌及藥櫥櫃木頭裡的香。

二.書香-後側工作室,桌上、櫃子疊疊厚厚成年累月與藥材為伍的漢醫藥書籍,渾然而成流露出特殊的漢學書香,又聞老闆住家有好幾面牆壁都擺滿漢醫藥書籍的書櫃,並每日都會安排一小時研讀漢醫藥書籍。由內散於外的書卷香。

三.人情香-整日與藥材、書籍融為一體自然散發出古代儒者之香,夫婦同心,人情自然清香。客戶一進門聞到此濔漫藥香、書香、人情香的氛圍中相信縱使有病也會自然好一半。

 

漢藥房自古即是良心道德職業

  天乙堂秉持漢藥店自古即是良心道德職業,廖老闆表示99%民眾對漢藥幾乎是外行的,漢藥房應承襲傳統精神素養、重操守、守信用,貨真價實,不能隨波逐流,惡性競爭,偷斤減兩或傪假混偽,要給客戶安心。才不會自我回滅、沉淪。一般病人到醫院是「看病」,而到漢藥房只能用「問藥」名詞,複方部份則僅限於古醫書經典記載,這是耐人尋味之處。現存藥房執照問題,廖老闆認為:「證照是延續中藥產業的命脈,而中藥興衰問題在於藥房從業人員自我實力充實與否」,經營者若能效法漢學先賢,顧好德性及精進專研,隨時滿足客戶「問藥」需求,漢藥店在台灣還是會被眾人所注重,天乙堂廖先生表示:「中醫藥首重調理,也是最擅長與精髓之處。從日常飲食入門,調—份適合自己體質的藥饍及養生茶開始,便能啓發出興趣。」

 

 最能代表漢學精神的漢藥方

 老漢藥店早期執業者大都是藉由漢學養成進而孰悉固有成方,成方中都富含著漢學文化道德精神及為人處世原則,而在個別認為最能代表漢學精神的漢方中,天乙堂廖先生以"加味逍遙散"作為代表,原因--「從婦科百病皆出於鬱,而至現代男女更是鬱而再鬱,加味逍遙散通治之,不直攻病所,取其能逍遙而調病。」漢藥房經營介於商人及專業技術人員兩種身份,關鍵點在屬於漢學文化傳承的固有成方使用權限與專業技能。古醫書籍雖然隨著朝代變遷,註解的人各自不同,但整體來說大方向是不變的,歷代用文字加以註解的固有成方也都不會去否定原著作者所寫的大方向。

 

漢醫藥學真的很難

    大陸流行中西醫藥理論結合,可以讓學習人員更能了解古醫藥書籍的涵義。不過對於氣的陰陽表裡虛實,所用之藥,則是西方醫學較無法解釋的,中藥房礙於營業範圍屬於灰色、邊緣地帶,業者不能觸及紅線,天乙堂廖先生謙虛表示這部份得由中醫師做講解,定位會較明確。不過漢藥房始終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門深奧學問。依廖先生認為任何中醫師當面對各式症狀類別時,是無法樣樣精通,有些症狀治理不好,表示這方面還不夠通竅。相對也讓早期漢醫藥不分的漢藥房有其生存空間,畢竟老祖宗的漢醫藥學問範疇深奧又廣泛,老漢藥房本身是傳承前人智慧,一些智能、技術、藥方不容忽視。以漢學角度,古醫書記載的固有成方是前人智慧精髓所在,漢醫藥本為一體,漢藥房若失去對漢醫的了解,沒有固有成方調配的權利,那漢藥房,形同山產百貨,南北雜貨的行業。將失去漢藥房幾千年來固有靈魂。

 

天乙堂三代經營者小檔案:

第一代廖萬隆於38年在虎尾創立,年輕時工作之餘常與其堂兄(儒醫)一起研究漢醫學,也買了很多上海出版社出版的漢醫藥叢書閱讀,在這些書海裡面培養出儒醫該具有的學識及高度漢醫藥專業素養。

第二代廖世奇承襲祖父所學,曾有腦震盪昏迷患者家屬求助,投已父親留下經驗藥方讓其服用,功效顯著,患者很快恢復意識,再作調養即痊癒。

第三代廖欽郅,從小即很清楚自己未來志向,高中畢業後即北上前往板橋參加由台北縣中醫師公會所舉辦的中醫師檢特考班,當兵前那段時間即一邊在檢特考班上課,一邊則隨著補習班老師們所開設的中醫診所學習,奠定了基礎,退伍後於74年第一次參加即通過中醫檢定考試。平時喜歡廣泛涉獵研讀古醫書籍,兩岸名醫著作。除了店面後側工作室,住家幾片牆壁的書櫃也都擺滿相關書籍,而對於閱讀兩岸名醫著作也有其獨特見解:「台灣名醫很有實力但多有所保留,大陸名醫較平實但著作都非常深入詳解不做保留。」現為雲林縣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 1) 74218.jpg
  • 2) 74216.jpg
  • 3) 11510.jpg
  • 4) 74214.jpg
人氣:939
add to Twitter add to Plurk add to FaceBook add to Google Plus email to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