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一切如實的從頭而來,才是最確實成功之道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4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人氣:349
臣緻 - 審閱區 | 2017-05-31 | 人氣:349

三字經簡說(三十四)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以下將介紹古人求學的實例,不同身分不同環境的人,通通都要求學,用以勉勵大家向他們看齊,把握機會學習。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仲尼指的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昔」是古代的意思。以前孔子也曾向七歲的項橐學習。故事是這樣的:
    年幼的項橐和小朋友在路上玩泥巴築土城,孔子和他的學生正好坐著馬車經過,小朋友們一看馬車來都避開了,只有項橐仍坐在土城中不動。
    當孔子下車來問他為什何不避開車子?他便說:「我只聽車子避開城而走,從來沒聽說為了讓車子過而拆掉城的。」孔子覺得他說的有理。孔子又對項橐說:「你年紀雖小懂得倒不少。」項橐便說:「小魚蹦出來三天就能在江海裏面游;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跳三畝地那麼遠。而我已經七歲,當然懂得很多囉!」
    項橐卻反問孔子說:「換我來問問您,您知道白鵝和鴨子為什麼能浮游在水面上?松柏為什麼會長青嗎?」孔子回答說:「白鵝和鴨子的腳大又有蹼,所以很會游,松柏的樹心很結實,所以長青。」
    項橐接著說:「不對呀!烏龜很會游泳,牠的腳雖然有蹼卻不大,竹子也是長青,但竹心卻是空的呀!」孔子一時也答不出來,對著在旁的學生說:「這個孩子真不簡單,常識這麼豐富,我還得向他學才對。」
    孔子乃生而知之的聖人,但他仍為處處求學不以為足。有一句話說:「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一定的老師,他學習任何人的優點,向不同的人領教,所以學問自然與我們大不相同。
    孔子也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中必有一位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值得我向他學習的。孔子這種好學的精神,我們應該加以效法,尤其在這知識爆炸的時代,更需如此。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這一段經文是說一個人即使已經當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學不懈,「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說的「在職進修」,進一步追求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的學問。不是為了晉陞,而是為了工作能夠順利的推展,對老百姓更有利益。下面就舉趙普的故事來說明:
    趙中令是指宋朝的趙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書的中書令這個大官,白天處理國政,晚上仍然在讀論語。
    古人讀書,有些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希望求得一官半職,而趙普做了那麼大的官了,為什麼還讀論語呢?
    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有國事,要和趙普商量,因此駕臨趙普家中。看見趙普正在讀論語,太祖很訝異的說:「論語小時候就讀過了,為什麼現在還讀它呢?」
    趙普回答說:「論語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以前我以半部論語助您平天下,現在以另外半部論語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論語是一本最為簡要精粹,不可多讀的好書,一個平民百姓讀了可以修養身心,成為正人君子;官吏讀了可以仁政治國,成為忠臣良相。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個大官尚且如此虛心好學,何況我們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學呢?

 

 

參考文章:三字經簡說(作者林美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