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多用心,多把心往深處用一點,答案往往都在裏頭等著你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20人線上 (1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20

更多…

人氣:291
臣德 - 審閱區 | 2017-07-19 | 人氣:291

外國學者如何看儒家美德?(上)

    儒家是中國哲學的主流,尤其道德哲學。歷經朝代更替,儒家哲學中心思想仍然屹立不搖。近年來,華人重新在世界舞臺崛起,先有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後有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從古老印象的帝王國度,成為近代發展的經濟推手,華人世界所追尋的儒家思想逐漸受到西方世界的矚目。

    向來習慣於西方哲學的台灣學者,在拜讀西方學者所鑽研的儒家哲學,不得不產生許多心智上的漣漪:為何身在儒家思想社會,卻不知儒家思想的影響?身為管理學者,為何不知運用儒家思想從事管理實務?許多疑問一圈又一圈擴散,反讓西方學者論述了老祖宗的章法。

    Peter Robert WoodsDavid A. Lamond是澳大利亞學者,都在商學院任教,但分屬不同的大學。前者專精於未來教育、國際教育;後者專長於應用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兩者都有專研人力資源的議題。兩人在2011年知名國際期刊「企業倫理期刊」發表了一篇儒家倫理對於管理行為中自我規範行為的通論,自我規範行為也可以稱為「自律」,更可以彰顯中國道統思想。內容大幅度引用論語觀點,論述在組織中的領導者與員工如何發展自我規範的行為。「君子養成」教育是其中的核心,對於華人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也可能是近代華人崛起的重要因素。

    本篇文章重點是分享兩位學者的觀點,將論點分為三部分:一、儒家思想中有那些特點(美德)與自我規範有關;二、有哪些指導原則指引符合具有倫理的自我規範行為;三、如何發展自我規範行為的方法。閱讀後各有贊同或批判,錯綜複雜的儒家哲學思考,要約化成有系統層次的西方哲學思維,自然有轉譯上的困難。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文化轉譯是件難事,例如梵文翻譯中文困難而有『菩薩』,英文找不到適合單字翻譯中國人的『氣』。依照尊重文化的慣例,作者採用音譯再加註解釋。兩位學者自謙中文基礎不夠札實,可能造成文中論述上的限制。

    個人認為,這類文章具有貫通中西的重要意涵。過往,東方世界大量引入西方哲學思維,善用西方科學外顯的特性而達到知識發展目的。如今東風西漸,讓固有中國文化之道,調和社會對立與緊繃的氛圍。

    兩位學者從自我規範行為發生的過程,篩選出六項具有關鍵性的儒家美德:仁、義、禮、智、信、孝。這些美德在自我規範行為中各有角色與功能,成為衡量個人行為是否得宜的基準。以下分別整理作者的論述。

    「仁」是人際關係的基礎,中國人在造字時,將兩個人放在一個字裡,已經表達了其意涵,但論語並未直接定義何謂仁。仁有利他的考量,反映出人類情感中溫柔的一面。儒家的管理者應該思量他們的舉止是否會傷害到他人。

    「義」的概念是對於生活與行為堅持符合道德的原則,而非著重於金錢的獲取或是自我的利益。儒家管理者應該採用道德觀點做決策,並非短期的物質誘因。

    「禮」在論語中有廣泛的釋義,其重點是在與人互動中,表現出符合有禮貌舉止的社會常規。論語鄉黨篇第二章: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智」不僅僅是指學習能力,也涉及對於情境正確認知的方法與能力,以做出正確的判斷。有學者將智詮釋為自覺,一種決策的自覺主動力量,與基於最終目標認知的選擇,非一般的意願,而是價值。

    「信」是堅守自己所說的,更深的意涵是成為他人的依靠。論語學而篇第七章: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守信的人,有時會遇到利益衝突的問題,也就是對不同人的守信行為不能兼顧時,應該如何處理?儒家哲學提出了五倫作為判斷優先的順序。

    「孝」的基本概念是「服事與順從雙親,與盡力關注先人」據此合理推論,儒家哲學中的自我規範起始於年輕時代,從對自己雙親與先人的行為調整中學習。換句話說,自我規範始於家庭。孔子主張,要瞭解一個人的道德屬性,可以從他如何對待他的家庭得知,尤其是雙親與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