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每個起心依四維而起,每個念頭依八德論順序。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9人線上 (7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9

更多…

人氣:234
臣德 - 審閱區 | 2017-07-25 | 人氣:234

外國學者如何看儒家美德?(中)

 

    該如何做?是否有些指導原則?提供個人在組織或是企業中,作為判斷特定行為是否得宜的原則。兩位西方學者從論語中找答案,零零總總推敲出七項原則。第一項原則可以視為是其他原則的原則,即是成為一位君子。其他的原則包括和諧、謹守本位、恕、標竿、調和慾望、善行優於善法。以下分別摘錄兩位學者論點的精義。

    成為君子,是不計代價在社會中實踐儒家倫常美德的人,在論語中出現了107次,成為儒家推崇的終極目標。在君子養成的過程中,就展現了自我規範的實踐。

    中國人重視和諧,是個人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目標。但和諧並非同一化,如同軍隊的整齊劃一,而是交響樂團的優雅和音,不同樂器各司其部而合流成曲。管理者基於對於管理角色的認識與隨附義務,而調整其行為,也調和整體組織的運作。論語八佾篇二十三章: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至於謹守本位,中國社會與企業的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非西方所謂的關係有所不同。儒家認為,行為人必須依據角色表現出應有的行為舉止。倫理守則在長期發展的概念下,對於不同角色累積出越來越長的行為倫理實務守則,謹守本位就需要面對這些大篇幅的倫理守則,確實很困難。由於倫理守則實在太多,因此效仿良好的行為舉止典範,成為教育與學習的重要環節。

    論及至恕,文中以子貢作為例子,子貢是孔子學生中資質較為魯鈍者。他總覺得有很多要遵從的法則,很難記得起來,他問老師有無較為簡單的法則。經過開導,子貢明白的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是一種負面表列的方式,可以幫助制定出有倫理的決策。簡單的說,自己不想受到他人行為而產生負面影響,這些行為自己就應該停止。這是儒家講的恕。

    第五項原則是標竿。在華人世界中,領導者必須是個德行兼備而具有吸引力的模範。論語為政篇第二章中,孔子說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就是這個道理。有位學者曾經在上海調查了171位企業管理碩士生,讓他們提出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特點。調查結果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德行最重要、24%認為是組織文化的形塑能力、17%則認為個人魅力最重要。

    儒家主張要好好的管理自己的慾望,在做決策的過程中,不要因為急於完成任務而規劃出進度太快,或是有不當的行為舉止。由於領導者貪婪的慾望,急於想完成任務獲得獎賞,而對下屬有超時工作、剝奪休息、苛刻要求等負面的壓力。在有慾望強烈想爭取上位的情況下,負面行為的表現更為明顯。因此,慾望調和好了,這些不當的決策、行為就不會出現。孔子也主張要有適當的慾望,尤其是期望修身後成為君子的慾望,與實踐儒家道德修為的慾望。

    最後,善行優於善法,儒家不強調行於文字的倫理守則。如為政篇第二章: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核心意義是指規範行為不應該倚重政策、法律等這些寫在文件上的規範,此種做法的成效是有限的。依法行事的社會雖可以減少犯法,但是人民不知道正確的行為是什麼。有學者呼應此種說法:經常引用法律規範的社會,是個無效率領導的局面。組織中雖有許多規定、辦法等可以約束行為,這是次等的管理。不論是領導者或是員工,應該思維如何做出對的行為,而非依賴書面的規定。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