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用心的體悟讓自己生活得更有智慧,使每一個當下都是喜悅與圓滿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10人線上 (3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10

更多…

人氣:452
臣德 - 審閱區 | 2017-12-30 | 人氣:452

文學中見哲理 

致良知 戒懼慎獨於一念之微  張美娟教授

       在謝平安的日子,庄內家家戶戶擺起案桌迎神繞境,濃濃的漢人民俗氛圍,督促趕赴著今天拜會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張美娟教授之約,來一趟穿越古今哲理相知的訪談。張美娟教授畢業於文學系,從學生時代便喜歡在賞析古文中穿越時空一探古人的情懷,不僅是時空背景的抽換,吸引她的是古聖賢者的良知義理,浸濡文辭的學海中,也注入了中華文化思想哲理的啟發。

       張美娟教授近幾年的研究領域專注在明朝陽明理學,張教授別出一格不同於出自牟宗三大師廣泛流傳探究理學的觀點,而回到古書文獻中爬梳,在脈絡交錯中找到關鍵的論點-「心」、「氣」。有著深厚文學基礎的張教授,便以心、氣走入理學的哲理天地。在此一同回顧當日的採訪重點,張教授言談中的精髓及給了我們什麼省思。

 

問:教授一系列對「良知」的研究,個人如何解讀「良知」或「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否還有其他與此相關的創作?

       我從古書的閱讀中發現了一個主要的觀念-「心」、「氣」,中國的思想表現在哲學、文學上都具備有這樣的基本要素,講求心與氣之相依性,氣隨著心走,心之所在都能反映出氣所處的狀態。

       而在王龍溪著作文集《王畿集》提出了「靈氣」之說法,便想進一步用其思想來研究文學的理論。王龍溪先生是王陽明弟子,亦是陽明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龍溪先生承襲師者陽明學也自成一學說論理,中年去官後便四處講學數十年,其思想影響著晚明袁宏道等兄弟主張的性靈文學,所作清新,台灣早期清新散文之發展受公安派影響甚鉅。

       話說回來,「良知」即元神,是人身靈氣,能從良知發展出心氣的修養功夫即為「致良知」,進而能讓良知的心氣應證在舉手投足間便是「知行合一」,也就是你外在的所有展現都是來自良知心氣的展現。其實不難想像這樣的說法,如一個書法家蘸墨揮毫的每一動作、運筆,都是在培養好心氣下才開始,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自成一體,無不是道與藝術的展現。

       王龍溪在王陽明師者眼中是位善根十足、頓悟的學徒,但其提出的學理論點對資質一般應以漸修方式來學習的人,反而易造成偏差入胡同,就有人曾解讀王陽明說過的「天機不可說」中的天機,就被王龍溪給說了出來而洩漏了天機。

       王陽明開放講學的學風,門下諸多弟子都有發展出自己的學理論述,另一位弟子羅近溪,與王龍溪並稱『雙溪』,其引用易經「復卦」中的一陽之氣,以最初始、初生的陽氣來解讀良知心氣之氣。王龍溪文集中雖也有提到一陽之氣,但相較次數就不是很多的。

 

       說到這,張教授以非常欽羨的口吻說著,明清時期民間講學的風氣非常盛行,參與聽學的人不只是達官顯要,舉凡街上平民百姓、市場屠夫菜販都致力向學,各個能言善道。在王畿集中還記載著當時講學現場的盛大,眾多的聽講者,現場還有劇團音樂演奏。民間如此興盛的學風,當時政局不安定可能是造成講學興盛主因之一。

 

問:研究著作中闡述王氏思想中「戒懼慎獨於一念之微」為「理會性情」之功,此對於修道有著什麼關係呢?

       王龍溪理想中的「情」是來自於良知的心氣,此良知之心氣為無塵無埃、純淨無染,就如嬰兒氣息的純真潔淨。每個人與生俱來皆有良知靈氣,但人因外在感知動了欲念,便存有私「欲」習氣,習氣不同於良知心氣源自本性,乃為外來之氣,因有世情習氣參擾的緣故人們便會產生不好的念頭與行為,因此回歸到王龍溪所謂理想的「情」的意涵,讓每一個念頭皆發自良知心氣出來,便要致良知,在一念一息之間警覺自己的念頭是否存有世情欲念。因此王氏提出的「理會性情」乃是「戒懼慎獨」於「一念之微」,自己每一個念頭在發出與未發出之間都要慎重警惕,檢視自己每個念頭是否為良知心氣所發用的一念一息,回歸至清淨無欲的本心。

       王陽明精通佛家、道家與儒家思想,陽明思想可說是明朝當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融合善用三家思想邏輯,闡述其心學的真知。陽明學說承襲傳統儒學思想尤其推重《中庸》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定之化育。」「自誠明,謂之性。」而王龍溪論及何謂修道,在《王畿集》紀載王氏所說:「意根於心,是為誠意」「故欲誠其意者,必先致其知。」「戒懼慎獨者,致知格物之功,所謂誠意也。」「戒慎恐懼,而謹慎獨,則可以復性矣。」如此是說何謂修道呢,簡單的說就是修習讓自己每一個心念來自誠意,也就是來自良知,引發自良知本心的無欲良知靈氣,無任何人欲息氣干擾。而「戒慎恐懼」於一念之微便是「致良知」、「誠意」之功夫,也就是在修道。

 

問:教授個人對「慎獨」的認識、看法或親身作為?     

       王龍溪論及的「良知者,自然之覺,微而顯,隱而見,所謂幾也。.....《大學》所謂誠意《中庸》所謂復性者,皆以慎獨為要,獨即幾也」意涵,「獨知」也就是指「良知」。「慎獨」意指很謹慎的去覺察是否有從良知發出最初始的一念、一氣、一息或一意。這是內在心性的修煉,要能靜下心來關注自己念頭的狀態,是否有沾染習性之氣,進而回歸到內在良知的心性--無欲本心。

       接觸王氏的思想研究後,對自己影響最多的就是在生活上學會提醒自己很多事情發生了,不要陷入事情當中影響自己的心性,過了就好,這是要不斷的提醒與練習。

 

問:個人是否有靜坐經驗?

       在寫論文前,我習慣會靜坐個1030分鐘不等,靜坐完會感覺頭腦清晰,思緒也較為清明,寫作過程也會順暢許多有靈感。靜坐方式主要是調整以腹部呼吸做調息,這是在小時候參加佛學營中靜坐課程所習來的方式。而在明朝講學風氣也十分重視調息打坐的功夫,是很重要的基礎功,明朝能有這麼多思想家開創文明發展,可以見得他們思緒清晰、邏輯思考能力是非常強的。

 

問:分享個人所依從的思想與價值。

       在自己身上,對於平常發生的事情或是對名利獲取等世俗社會賦予標籤或期望會看得比較淡,而以平常心面對,不需要執著片刻的表象,因一切都會隨時間過去了。

 

問:分享對於養生的定義與見解。

       養生必然與養心有關。在古書中提到五行中土剋水,水剋火,對應在人體上,土對應到胃,也與人的心念狀態有牽連。如果一個人很緊張,他的胃機能會不好,進而影響到腎臟與心臟。而養心就是要去除自己的雜念,讓自己能處於輕鬆自在的狀況,思緒回歸簡單、單一。每個人都應該要去對自己的情緒、思緒狀況找到可以調適的方式。我本身也是很容易緊張的人,尤其是家庭與職場不同身分的轉換、加上生活節奏的緊湊,緊張是很常需要克服與調適的功課。而我習慣的方式是習練甩手功,以及慢跑,用養身的方式來調適自己的緊張,睡眠品質也會跟著比較好。

 

       像似找到獨見的研究觸角的張教授,對於未來的研究充滿信心與抱負,她發現在文學理論與哲理上不謀而合的皆強調回歸心氣融合的重要,張教授期望用這樣的思路與眼見,持續著對文學的鍾情,並在哲理的浩瀚世界裡不斷參悟真理的存在,重新回到史學的軌跡上挖掘寶藏。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語出自北宋張載《橫渠語錄》。中華文化精髓如此精深,綻放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操,傳承古聖賢哲理,自許人人皆能成為聖賢,為百姓確立安身立命的指南,在符合天地自然定律下祥和共融,創造天下太平的仁政社會。期許探求個人小生命上的真理真諦外,也心甘情願地承擔起傳承讓大生命下生生不息的定律,讓中華文化的寶藏流傳萬世,後人受益享用。

       傳承中華絕學是難得的福報,也是應有的情懷與責任。

 

  • 1) 張美娟照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