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一切如實的從頭而來,才是最確實成功之道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1人線上 (1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1

更多…

~從生活探究數學天地     永定國小校長王瓊慈
    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耳孰能詳,學習和成長一樣,有一定的方法和時間,要學習,前人的經驗傳承一定要用心學習,程序不能隨意也不能顛倒。循序漸進才能逐漸深入或提高學習品質。從前紀昌去拜箭法高手飛衛為師學習射箭,飛衛讓他練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織布,練就圓睜眼睛,一點也不眨。飛衛讓他練把小東西看成大東西,紀昌把頭髮上的小虱子看成車輪,飛衛這才教他射箭,從此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知識也要通過學習逐漸積累,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所以品德和知識學習講究薰陶,要慢慢的進步。
    人類的世界講究群體生活,必須要符合大眾利益,所以品德為先,知識為後。現代知識爆炸,學習管道非常多,反而道德式微,必須一再強調和推廣,因此三字經的「首孝弟,次見聞」仍符合現代教育的期待。
    還記得小時候的課文:「老師說了一個故事,有五個小學生一起出去玩,一起回來了,一個學生數 了數,一二三四,少了一個人,他再數一數,還是四個人,這是怎麼一回事?」數數有時被困惑了,很多人不喜歡數學。知識的啟蒙學習,數學和文字是基本能力,具備基本能力才能繼續深入學習。人的兩手伸出來,十隻手指頭,加上十個腳趾頭,身上就有計數的工具,認知心理學教授認為人類天生就具有數的概念。生活中運用數學的面向很廣泛,使用在不同的領域中,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
    科學界的大獎諾貝爾獎一共頒發給五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包含化學、物理、文學、和平、生理及醫學。很多人對於為什麼沒有數學獎很感興趣,傳說諾貝爾不設立數學獎,是因為他要防止他所討厭的數學家米泰萊弗勒得到獎項,聽說他奪走了諾貝爾的女朋友。任教於淡江大學數學系的李武炎教授在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日的科學月刊上寫了一篇文章《數學的諾貝爾獎》,為這件傳聞提出澄清,他認為:「諾貝爾認為獎項是用於獎勵對人類具有重大貢獻的『發明或發現』,數學的研究是純理論的,對人類沒有很直接的利益,所以不符合諾貝爾設立獎項的初衷。」
    李武炎教授在文中也介紹了數學界的三個大獎,第一個是菲爾茲獎,正式名稱為國際傑出數學家獎,有限制得獎人年齡為不超過四十歲的數學家,第一位華人得獎的是廣東人丘成桐。另外兩個大獎是挪威阿貝爾獎與香港的邵逸夫獎金都是美金一百萬,很大的數目。教授認為學數學並不是為了得大獎,獎項只是激勵支持對數學有貢獻的數學家,數學發達與科技發展有相關,和國力的強盛也有很大的關係,教育要重視數學,不能因為數學看不到立即的功能而忽略了數學的學習。
    其實教育講究德智體群美要均衡發展,意味著每個學科都是人類必要的,也許每個人的興趣和能力有差異,但也要把基本的讀寫算學習好,這樣對生活才有助益。數學有數學的趣味,可惜的是,台灣的教育把數學當成考試的工具,許多學生看到數學就害怕,那是因為數學脫離了生活。任何學科脫離了生活,對一般人來說就產生了學習的負擔,除非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學習要貼近生活才是正確的。
    教育的功能無法立即顯現,有些學科也無法立即顯示其重要性,學習的過程有些容易學,有些困難,要有信心,有方法,相信可以克服學習的障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