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功夫是覺來的,技巧是學來的,
覺時,使心定氣定
學時,使心浮氣躁;
慎思,篤行也。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9人線上 (4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9

更多…

人氣:275
臣德 - 審閱區 | 2017-01-19 | 人氣:275

持續改善也適用於教學

 

    做事總是希望精益求精,如同各類的企業或是組織,經常將持續改善掛在嘴邊,提醒成員注意所有的細節。縱使僅是小小的修正,僅能有一點點的進步,也千萬不要放過,並將這種作法成為習慣。

    第一次學習到這種概念是在工研院任職期間,所長送給所有同仁一本書,書名只有兩個字:改善。書籍內容要義也不外乎是前述的論點,書中舉了許多企業的實際案例,或是生活中的小故事。這是由日本人所撰寫的書籍,與我當時接受的美式管理論點很不一樣。美式教育給予很多跳躍式的創新思維,著重大型策略的規劃,較少討論細節。在思考與執行的慣性上,總是朝大方向、大突破、大改革的步調,持續改善想必是要做的,好像不需要成為教材的內容。這種慣性模式確實有效,在職場與教育工作中,也獲得許多的肯定。

    大約15年前,我在管理學系中開始開授專利課程。基本想法是:一般社會大眾認知專利屬於法學領域,我認為專利是企業需要管理的資產,當然需要納入管理教學的範疇。當時狀況確實是這樣,似乎沒有管理科系開授專利課程,相當符合我創新規劃的慣性模式。

    這門課教了15年,今年有了不一樣的課程結尾。第18週是同學的期末報告,這份報告對於大學部學生是沉重的負擔。每組4位同學,都需要完成上千篇英文專利文件,再從中分析出技術的輪廓。過去課程結束時會看到同學如釋重負的表情。這個學期很特別,第一次在大學部課程結束時,有了全體同學的掌聲,下課後,各組合影留念,還有很多同學主動表示,這堂課給了很多啟示,對於專利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本所課程幾乎都是選修課程,由於本所沒有大學部,這門課有各種科系的同學。在本校第六次開這門課,有工程背景、管理、設計、語文等背景的同學,偶爾有其他學校學生或是旁聽生。通常課程結束時,就這樣默默地結束了,第一有了很不一樣的課程結尾。

    過去雲科大授課的準備,我認為找到了不一樣的創新教學方式,開始著手規劃新型態的教學方式,包括詳細寫下每次上課應該提出的問題、引導的過程、提供的指引、與口述的內容,並據此規畫各週上課完成的進度,將講義進行編號,洋洋灑灑的三十多頁的教學大綱,是原本份量十倍以上。

    到台科大後,卸去所有行政職務,有更多的時間回想每次上課的過程,有那些是可以改善的。縱使有了完善的事前準備,在真正上課後,都感覺有不盡理想的地方。例如,解說某些觀點時,同學好像出現了疑惑的表情、有些論述同學反應不容易理解、有些觀念舉例不夠具體。這些缺失,總是令自己有些失望。事後想想,如果我當時改變論述方式、或是重整教學的順序、或是改用成其他方式,應該會讓同學有更好的學習成效。打從第二次開始,我養成了習慣,每週或是幾週上課後,對於需要改進的地方,立刻著手教材修改,習慣就成自然了。本學期是在中間下課時,就立刻進行修改。重新回到課堂上,有時我會在提出修正後的解說方式,看看修改的效果如何。

    這個過程很有趣,就像是自己在編導一場舞台劇,我要演出的劇碼是專業知識的傳遞,參考中國傳統相聲的說法,稱為單口相聲,但偶爾需要與台下觀眾對話。事前將腳本與道具準備妥當,每個學期上演一次。期望台上賣力的演出,能夠獲得台下的掌聲,並與知識產生共鳴。看來這學期終於演出成功而落幕謝場。觀眾邀請演員合影留念。

    回想這門課長達15年的教學歷程,符合了持續改善的觀點。對於可進步的空間不要放鬆,持續改善而累積成大幅的進步。雖然是企業管理範疇的思維,用於教學也依樣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