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持之以恆,如嚼其根,才得以悟出大自然真味。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4人線上 (4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4

更多…

人氣:794
臣緻 - 審閱區 | 2018-08-02 | 人氣:794

「一甲子老店」專欄介紹  斗六長生生堂中藥房

中藥是我國極寶貴的財富

       1949年,蔣介石大陸失勢退守台灣時,除了帶走大批的黃金和國寶,也帶走了許多有歷史定位級人物的後代。較為孰悉的如孔子的後人;而跟中醫藥有關的則是為清宮御藥房提供中藥延續清王朝八代皇帝,被視為全球中醫草藥第一品牌「同仁堂」樂家第十三代傳人樂崇輝和樂氏家族最機密最珍貴的經典傳承,樂氏第五代傳人樂鳳鳴手抄本編制的『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

      1954年,在對岸毛澤東曾對中藥問題有過重要批示:「中藥應當很好地保護與發展,我國中藥有幾千年的歷史,是祖國極寶貴的財富,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們的罪過」。文革期間同仁堂被收歸為國有,不再是樂家所屬,後更授予「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據悉樂家『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手抄秘方本在兩岸甚至國際都非常受矚目,連南京同仁堂都有意與台灣樂家攜手搶攻國際市場,更傳出美國輝瑞藥廠曾出價1億美元要買樂家手裡的配方。

       1987全球性掀起東方熱,1991香港"黃飛鴻及其寶芝林藥鋪"系列電影的加持。及2000出身台灣的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周杰倫和宋祖英以"英倫組合"合唱的《本草綱目》,在在觸動年輕族群對固有漢醫藥的認知與探索,也讓更多的華人及外國人士透過感官視覺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除了中國功夫之外,最能代表華人傳統文化的科學,即是漢醫藥學(中醫藥學)

台灣漢醫藥的緣起

       台灣漢醫藥緣起於明清時期,隨著閩、粵等沿海之人民遷移到臺灣,神州大陸的醫學也同時傳播過來。此階段的漢醫藥在臺灣民眾健康養護上逐漸扮演起重要的主流。所以臺灣早期醫療的發展,即是以原始醫療及從大陸傳習至臺灣的漢醫體系為主。

       日治時期的本島漢醫藥大多流落於民間。據 1897 年日佔台政府調查全台灣漢醫人數共有 1070 人,大致分為精通醫書、講究方脈,有「良醫」之稱者 29 人;儒而懸壺稱「儒醫」者 91 人;抄有秘方稱「祖傳世醫」者 97 人;稍有文字素養,從醫書傳習若干方劑稱「時醫」者 829 人;從國外教會習得若干西醫者 24人。殖民統治的政策在以增進母國的經濟利益為主,醫療衛生非其統治目標,故日治時期的醫療體制並不完善,加上日治臺灣總督府對漢醫藥並未全禁,採取的「廢醫存藥」策略,以及臺灣社會漢文化的基礎,使得漢醫學得以依附漢藥業而延續下來,提供中下階層醫療與上層階養生保健所需。

 

台灣老漢藥店的特質

        1930後出生的老一輩漢藥房經營者,歷經被殖民、祖國光復、二二八事件

、戒嚴、台灣人當總統、解嚴、兩岸通商、政黨輪替、民主開倒車、固有文化傳承毀滅。卻始終固守著儒家思想即漢學文化的精神特質,就是1. 以和為貴、不與人爭,默默耕耘,堅守岡位、終生學習2.富有深厚漢學文化的涵養及傳承

3. 日據時代薰陶養成之日本制精神,謙恭、踏實、嚴謹、認真、服從、有禮

、做事有大有小不失真。4.尊師重道,進退得以。5.堅持道地藥材、童叟無欺、信用保證。6.仁心仁術、濟世為懷。漢藥店通常是父子相傳或師徒相授方式,台灣老漢藥店以大陸漢醫藥學為本,配合本島氣候環境,對服務區域居民體質的了解及一甲子以上的經驗累積,雖未曾有大陸同仁堂般的豐功偉業,但也各自發展出一片天地,手中或多或少不乏像同仁堂的臨床經驗或祖傳配方,曾幾何時也都經歷過藥物供不應求的繁榮盛世,但如今隨著政策及時代轉變,逐漸凋零,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的人格特質及捍衛守護國寶的傳承精神。

 

超越一甲子的-長生堂中藥房

        位於斗六太平老街的長生堂中藥房第二代傳人朱啟源,出生於1935日治皇民化時期,藥店的前身是長生堂中醫診所,是朱啟源父親所創立,其父親人稱鐵槌仙,醫術高明,曾擔任過雲林縣中醫公會的七、八屆理事長,小時家窮為了生活即到漢藥店做童工當學徒,天資聰穎加上後天努力得以順利出師,成為該藥店駐店醫師俗稱先生,直到有一回看不慣東家小孩用藥材來攪拌湯汁叨唸幾句,竟被老闆娘訓次,我們家的小孩還輪不到你姓朱的來管。同年尾牙東家辦桌請員工時,無情的雞頭就直接朝著他,竟然為了小事就被解雇了,失了業還是要生存,開店又沒資本,做過其他工作還是放不下自己的專長本行,遂籌錢找人同夥開藥店,後因理念不合而拆夥,不得已四處張借打下店來自己經營,歷經15年打拼,是為長生堂中醫診所前身,後買斗六太平街現址,正式掛牌長生中醫診所。

 

艱苦人就是要幫助艱苦人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丗,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是從小在父親身邊學習的朱啟源背起的孝經,那神情仿佛父親就在身邊嚴厲督促著,這是漢醫養成必背藥冊外的經典之一,背不好父親還會賞個五指間扣頭提醒著要認真。那個年代大家都窮,來排隊看診的不乏付不起費用的艱苦人,賒帳、呆帳、爛帳情形已成常態從未間斷,父親始終秉持著「艱苦人就是要幫助艱苦人」的方式處理,從小耳濡目染

,一直到現在他都還是奉行著父親給他的身教言教行醫濟世作為座右銘,而自己當時能念到初中畢業也算是幸運,畢業後即全職跟著父親學習,開始過著沒日、沒夜、沒薪水的童工之路,每天都在打掃、招呼客人、包藥、切藥,晚上整理藥材、洗藥、製藥丸、背藥冊,讀四書五經重複著度過,沒有娛樂、沒有休閒,對父親卻始終沒有一句怨言、更不可能有應嘴應舌的情形,直到長大結婚甚至到現在做阿公一直沒變,朱老太太在旁邊為老伴不捨的訴說著;這種精神、態度是時下年輕人難以想像的。筆者認為這種精神,就是咱台灣人ㄟ精神,咱老農的精神值得大家仿效學習。

        朱啟源是長子,父親對他特別嚴厲,在醫藥專業上也極力栽培成為接班人,本身也很努力,為了考中醫執照,還於民國65年間連續往返台中,斗六一年餘做補習,直到考試時補習老師竟對著他明著說,要執照,拿10萬來就可擺平,著實讓他糾葛萬分,終究回家與父親商量,得到的答案是哪來的錢?錢都栽培其弟妹讀書了。沒錢還是要考,結果就是眼巴巴看著另外9個同學照辦,也如願取得中醫執照,至此只能面對事實並斷了再考的念頭。

        提起藥櫃、藥桌上的研磨藥缽,藥碾子,都是從日據時代父親所留傳下來的,已近百年,這是一種傳承,一種感情,生意歹做不重要,但精神要常在,雖然時勢政策偏向西醫藥,及勞健保,店裡生意大受影響,未來經營也堪慮,但漢藥店的傳承方法是幾千年來的即有模式,他們也只是照這模式在固守老傳統、老行業、老文化,並不是違法、不守法。只是希望政府能留點餘地,開闢一個完整的管道,讓這伴隨華人幾世紀養護健康的國寶行業,可以繼續在台灣為民眾服務及有個生存的空間。

 

不違背孝經之道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濃濃台語的韻味,似乎又想起父親奉為家訓的的孝經,喃喃背上幾句,連父親過世前都還牽著他的手說著:「啟源啊!你是不能違背孝經之道啊,對父母對弟妹都要一樣啊!」是囑咐他長兄如父,要代父繼續照顧弟妹們的意思。父子相傳,亦師亦父,父親的的精神,艱苦人要幫助艱苦人,影響著朱啟源的人生觀,雖然不富有但只要能力所及,都樂於助人!不過這種善行為善思維,有時候卻被專門行拐詐騙者所利用

,還食之有味常來報到連騙個幾回,朱啟源總是笑笑著說「會出來騙人可能是生活艱苦過不去吧」!旁邊的朱太太附和著說,從嫁他到現在都是這樣喜歡幫助別人,就連雲科學生辦活動來募款他也或多或少作贊助,所以現在店裡面有很多學生製作的文宣當做回報呢!末了再來個--思啊想啊---起耶--的畫面語調,背起「四診心法」--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衇--可以萬全--

 

仁心仁術美德傳承

  同仁堂樂家祖先為明朝永樂年間遷至北京,最初以搖串鈴、走方郎中之式行醫、賣小藥維生,艱苦人出身;後世取「同仁」二字,其意為不論貧富貴賤:都一視同仁,也就是說,不論有錢(權)沒錢(權)認識不認識的病人,都一樣要認真地醫治。而與長生堂第一代的貧苦出身,艱苦人要照顧艱苦人的待人處世觀。筆者認為這相似之處皆是在固有漢學文化環境中,自然薰陶養成的仁心仁術美德特質,此特質不變,漢藥在台灣將能延續發揚光大,造福更多人群。

夏季養生推薦  

當歸、黃耆、紅棗,枸杞養生茶     

作用:補氣、補血、增強免疫力

做法:一錢當歸、五錢黃耆,三錢的枸杞子和三顆紅棗加一千c.c.的水,以電鍋燉煮一晚,隔天早上可將茶湯放置於保溫瓶帶出門,當成一天的飲料。

3391字

 

  • 1) 點陣圖於 無標題-1(1).jpg
  • 2) messageImage_1533333095627.jpg
  • 3) messageImage_15333330741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