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讓自己回歸的真實義,就是讓自己更"清淨"、"自然"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5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人氣:168
顏廷燁 - 道德經 | 2021-07-19 | 人氣:168

引言

  當我們能由內而外展現著樸素,自然在絕學中能了知無憂的真意。老子提醒了我們,一個舉止行為也是心的寫照,想要顧好赤子之心與開闊的胸懷,在實際作為上亦能明白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心。

第二十章 食母

絕學無憂。唯之以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課堂註釋

  本章以「絕學無憂」接續上一篇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闡述樸素的重要性。並以兩個部份來說明無憂,分別為「唯之以阿」以及「善之與惡」。
  「唯之以阿,相去幾何?」不論是否崇尚聖賢,都有著相同之處──害怕沒有做好事前準備。至於防患未然的方式,兩者間有所不同。謹守道心的人,不受外在的熱鬧氣氛而改變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按照日常的軌跡,讓自己懷有赤子之心,並檢視自己是否有做不好的地方。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眾人所追求的並不相同,有的是效法聖賢,有的是追求名利。在時事的演變中,我們效法並實踐聖賢思維,不去與他人相爭、計較。
  在許多人都想要有一番作為時,我們要將道心顧好,不受外在因素與私慾的影響,讓自己保有孩子的純真,著將心寄託在道當中。

生活實例應用 (顏廷燁分享)

  本章的實例可以應用於微解封的過程中,效法忠臣著重於核心價值—樸素,以預防意外的發生,並保持赤子之心。因此,若遇見眾人皆會感到害怕的事情時,我們也需要有防範措施。
  當大家在慶祝遊玩時,我們要恪守簡單樸素猶如純真的孩子,去發掘自己還有哪些不足,去學習,而非沉浸於慶祝的氣氛當中。面對他人的斤斤計較,我們要適時的糊塗一下,不去與他人相爭。
  讓心回歸樸素,按照政府的政策來行事,便能安然度過疫情的危機。

學者的不同詮釋 (資料來源:心靈咖啡坊)

  屏棄了追逐外在形象的學習,內心自然不會有牽絆憂患。唯則恭應,阿則慢應,語氣上的差異雖然不同,但其存心發端都是氣稟欲求,從本性觀之,又有多少差別呢?行善為惡在行為上當然是不一樣,可是一旦追溯到初開始的起心動念,層次上卻也是相差無幾。善惡兩端由真理觀之並無多少差別,話雖如此,但修道人對於世間人們所擔心畏懼的事物也不能不戒慎恐懼,這入世道理的極致猶如人所未知的大地一樣沒有盡頭呢!

  世間的人們熱鬧紛擾享受著物質世界的榮華富貴,宛如眾神享受三牲,春暖花開之時登台遊樂般的快樂。而我獨自讓心境止於清淨之地,一如連事情發生前的徵兆都沒有,就像尚未受外緣習染的嬰兒一般純然潔淨。我就像漂泊不定的船舶沒有歸處,看世間人各個彷彿有用不盡的才識,而我卻像被塵世遺忘一般,難道我真的是愚昧無知的心態不知長進嗎?外相看起來總是令人糢糊不清,世人都是聰明才智顯露,而我卻是讓人看不出任何才能,世人總是對諸多事物能清楚的分別辨析,而我卻是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懂。乍看之下,似乎對週遭事物都不在意,也沒有華麗光采的外表,冷清孤單的身影,似乎連個歸宿的地方都沒有。世人總是有所長,左右逢源,而我卻是既頑固又鄙陋,我獨自異於常人對於外在事物的追求,而是專注用心於返本還源的功夫上。

  本章談到了人生價值觀的差異,修道人專注的是返本還源的內在昇華,因此難免在世間會有些看似不求名利,不彰顯才能的態度,這些並不是刻意特立獨行,而是生命追求的最終目標不同。

課後總結

  絕學是內在對樸素的落實,若心境能固守在簡單樸素中,自然展現於外的皆是無憂的境界,老子於本章進一步告訴我們,從「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對自我內心回歸樸素後,在生活情境中應如何作為,而能始終保有樸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