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功夫是覺來的,技巧是學來的,
覺時,使心定氣定
學時,使心浮氣躁;
慎思,篤行也。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11人線上 (11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11

更多…

人氣:513
臣緻 - 弟子規 | 2015-07-27 | 人氣:513

~40期弟子規   生命為了什麼而活   永定國小校長王瓊慈
 生命為了什麼而活?許多人孜孜矻矻苦苦追尋,尋找生命的意義,為名為利?最終博愛精神最為人普遍認同,博愛精神愛人如己,不求回報。
 二零一五年六月十六日聯合報報導高齡八十二歲的葛玉霞修女搭機回瑞士,葛修女從民國五十三年調派至台灣台東從事醫療宣教開始,足跡踏遍花東縱谷 和海岸線的阿美族部落,默默奉獻台灣居家護理數十年如一日。在民國八十四年,榮獲第五屆醫療奉獻獎。一生對台灣奉獻卻在可以在台灣養老的她選擇回瑞士,她說不想成為台灣的負擔,讓人感佩不已。
 二零一五年七月四日商業周刊吳中傑撰寫一篇文章,介紹無國界醫生職位最高的台灣人劉鎮鯤醫師,從對醫生工作的排斥只想當醫界的逃兵到找到生命的意義,目前對無國界醫療工作充滿使命感。
 台灣的國防部外交替代役男連加恩,選擇到非洲的貧窮國家,除了跟著醫療團在各個小村莊義診,還參加了一個跨國義工團隊,幫當地挖井、幫一個村子蓋孤兒院。他創造了非洲布吉納法索捐衣奇蹟,完成兵役後暫時放下當醫生的工作又回非洲繼續做志工。兩年當兵的時間,他少賺了近四百萬元,但他認為數字無法衡量生命價值。連加恩嘗試去做一個付出的角色,他說:「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發生在我身上。」「在那裡我雖然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可以幫助的人,因為我的存在,他的一生改變。」
 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她成立垂死者收容院,於一九七九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曾有老人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 「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二零零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孟加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他創立窮人銀行,關注消滅世界的貧窮現象。
 二零一四年諾貝爾獎出現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馬拉拉,與凱拉西•薩塔亞提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在獲獎時年僅十七歲。馬拉拉因「女性教育權」被恐怖分子塔利班組織槍擊,面對著槍口卻依然說出:「我要為這些不能上學的小孩發聲!」「一個孩子,一個老師,一本書,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她站在諾貝爾頒獎典禮的台上說:「我想告訴全世界,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權利、為那些得不到公平待遇的孩子勇敢站出來,不要等待任何人,希望在自己身上。這個獎項獻給那些在強權下無聲的孩子們,他們的聲音要被更多人聽到。」
 綜合以上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理解從弟子規在汎愛眾中強調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每個人都需要被愛,願意不問人的過去,只在當下創造他人的幸福和快樂,這種博愛的精神無比偉大。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 非貌高。才大者 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們看見歷史上讓人景仰的絕對不在年紀、職位和權力,也不是說大話的人,而是德行高超,願意為人付出為人服務。這付出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得到名聲,而是看到別人的需要,激發了他對人的愛,那是對人普遍的關懷和愛。能力足夠的人,在博愛的行動之後,自然受人景仰,名望自然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