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讓自己創造奇蹟給自己看,而創造奇蹟就是以放空為基礎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9人線上 (7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9

更多…

人氣:1072
臣緻 - 審閱區 | 2018-10-19 | 人氣:1072

一甲子老漢藥店橋頭慈安中藥房

海豐港堡

       16621683年明末鄭成功趕走荷蘭人統治台灣期間,實行兵農合一的屯田制,但還未全面擴及至雲林地區,此階段雲林大部份仍以平埔族的生活方式為主體,直到清康熙二十二1683)明鄭克塽降清後,改朝換代漢人才較有規模性的由沿海各港口陸續登陸雲林做墾荒。位於麥寮的海豐港(即現今「六輕港」附近)便是其中一登陸主要港口。海豐港在台灣府誌中稱為海防港屬於海豐港堡。雍正八年( 西元1730年)陳、張、石三姓墾首請墾麥寮皆由此港登陸;雍正九年(西元1731年)海豐島設為島內貿易之正口(正港、核准之港口),港灣水深,商船往來頻繁每避風碇泊,早形成繁榮店街;早期雲林、嘉義、彰化一帶物品也皆以此為貿易進出之咽喉,在乾隆中期新虎尾溪開河口時,臨海豐港港口店街被溪水沖毀,商街遂移至今麥寮街,而麥寮轄區因虎尾溪出海口關係而形成一麥津渡船頭,成為海豐港內陸接駁站。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陸續又有泉州人請領橋頭、沙崙後、施厝寮、雷厝、許厝等地作開墾。因當時麥寮盛產大麥與小麥,農民為運輸方便,常在船頭旁搭一寮仔,專門堆放成包的麥子,當時人稱此寮為「麥仔簝」。後來衍申改為麥寮街。早期榮景被列為雲林五大街之一 ( 其他四街為 : 笨港街、斗六門街、西螺街、塗庫街 )。光緒 13 (1887) 台灣正式建省雲林設縣,麥寮鄉改屬台灣省台灣府雲林縣海豐港堡及布嶼西堡興化厝庄,光緒 14 (1888) 海豐港堡省略港字, 簡稱海豐堡 當時的海豐堡包括現在的台西鄉全部,東勢鄉東勢厝、牛埔頭、下許厝寮、麥寮鄉除興化厝外,全部屬於該堡所轄

漢學文化傳入

         麥寮雖屬風頭水尾居住環境不佳,然因海豐港帶來繁榮,在天時、地利、人和種種條件聚足之下,漢學文化亦隨教育需求而傳入此疆界 !漢學師資來源則因港口便利關係較為多元,除了堡內東勢、台西、麥寮本地之外,尚有澎湖及大陸學者渡海前來執教的,傳襲項目除漢學尚有武藝及漢醫藥學識,清朝時期麥寮地區秀才輩出,較早期的有林德全,林國棟等人,光緒年間海豐堡橋頭庄取進縣學之文秀才者又有許永春,許明若,許錦若等人,另有武秀才林志來一人。而漢醫藥學本為儒者視為必讀之經典,故這些秀才中不乏有精研漢醫藥長才者,也由於這些秀才於沿海一帶設館授學,即使歷經日治時期漢學被禁之際,依然仍展現堅韌的生命力,在困頓的時空中繼續傳承下來,繼之而起的則有林超、吳九河、許界元、蔡老聽、許坤元等人,他們亦先後在至今三百多年歷史的海豐堡信仰中心拱範宮內教授四書五經、瓊林、離婁、告子等漢學的傳承工作,這時期的學子們上午會到學校學日文,下午則到各私塾或拱範宮內學漢文,有些則在素有傳統漢學集散中心的漢藥鋪隨著師父學習漢文及醫藥知識或武藝技能。

師兄弟的傳奇

         107102日禪泉一甲子老漢藥店採訪小組來到麥寮鄉橋頭村,採訪目前雲林縣中藥界年紀最大的慈安中藥房老闆林月裡老太太,林老太太民國16年生,見面時幽默著說,冠夫姓時戶政人員竟把許字給弄丟了,她應該叫林許月裡。由於已91高齡,店內已交由媳婦打理,基於孝心寒暄幾句後媳婦許碧霞即先請老太太回房休息,由她代為受訪。一起談到超過一甲子老漢藥店的經營之道。

         許碧霞:「慈安中藥房前身為生仁藥房,由公公林朝宗開設,公公外號”孝殼”,民國10年生,45年於橋頭街上即現址開業,44歲時英年早逝,後由婆婆林月裡接手經營,近幾年才移交給自己管理。據婆婆描述;公公允文允武除了精研漢醫藥學亦練過武藝,並習得輕功一絕學,她見過只要公公手可以碰觸得到的地方,無論高低一躍即可輕鬆翻躍過去。公公與橋頭已去世的接骨師番薯師,是同門師兄弟,番薯師是雲林早期享有盛名的接骨師,武藝、接骨醫術了得,更重武德、仁心仁術常幫人服務又不收取任何費用,常有被其治癒過的粉粹性骨折或骨頭異常患者感念,讚嘆經由番薯師整治過是如何的手妙手回春,骨頭除恢復健康形狀,多年後亦不見有後遺症發生,這是到目前還一再被歌詠傳誦的真實事蹟。而番薯師跟公公師兄弟情深彼此互相信任,所開給患者的藥方都建議到公公的藥房抓藥而外敷的藥膏粉也都是來自慈安堂調配,番薯師的國術館現已傳到第三代接手繼續服務。

        公公與番薯師的師父早期在麥寮人稱”頭伯”,開立漢醫藥舖及武藝傳授,公公因對接骨較沒興趣,於師父門下除學習武術外即習漢學並專注於漢醫藥的精研。(註:頭伯藥鋪畫面就像電影黃飛鴻經營的寶芝林藥舖,徒弟跟著師父學習一樣情景,只是場地規模沒那麼大。)

        麥寮鄉早期醫療不發達,而公公手中卻救人無數,除辯證論治,更能對症下藥,公公身上常習慣攜帶有羚羊及犀牛角以便磨粉作發燒病患者急救之用,這在鄉下非常管用。尤其1950-1960年代台灣小耳麻痺流行時,很多鄉下農家父母遇到小孩發病沒錢或無良好醫治管道,也只能傷心著在小孩奄奄一息時,依風俗慣例將小孩抱到牛棚等其死亡,在這種情況下,公公常忙著進出牛棚來救治小孩,據說當時從牛棚由他救出鬼門關的小孩非常多,而遇窮苦人家不收費也無妨。公公於平時即急功好義,有如古代儒俠般胸懷,常熱心助人,曾當過為民喉舌的鄉民代表,是地方奇才只可惜去世得早。」

貴人相助

        許碧霞接著說:「婆婆不識字,自從18歲嫁公公後才開始跟公公學識字記藥名識藥材,也慢慢地熟悉幾分。不過當公公去世時,婆婆即刻陷入困境,雖有學習,但離出師尚遠,要獨立經營談何容易,據回憶當時連杏仁、桃仁都還分不清楚呢!本想收掉,幸經長輩”民阿叔公”主動關懷,說阿裡啊不用怕,繼續經營下去,他會幫忙她,”民阿叔公”讀過漢學,對漢藥舖也曾間接經營過。當時亦得到在地方上德高望重,當小學老師的許媽吉阿舅協助婆婆去申請換藥房牌照,並幫未上過學的婆婆順利取得國小畢業資格,於是藥鋪能繼續撐了下來。婆婆就這樣由公公處所學的藥材知識及留下的藥簿處方,將藥房經營的有聲有色,常常可聽到客戶在外流傳,他的病是吃阿裡拆的藥好的。」林老太太這種堅強及韌性堪稱為是台灣女性的精神。

秤頭就是路頭

        許碧霞:「婆婆的經營之道—她常告誡說”秤頭就是路頭”,一甲子老藥房就這樣經營下來的。6、7個小孩就是靠婆婆一個婦道人家經營藥房生意拉拔長大的,她靠的就是實在。藥房做生意就是要實在,要有良心,而店裡完全以傳統藥材為主,不習慣用科學中藥粉,若遇客戶有委託做藥丸等,則會請有執照之工廠製作,一切以合法為主。」

傳承問題

        許碧霞:「民國72年嫁過來後,就由婆婆從頭教起,後聽從中藥公會建議參加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舉辦的進修課程,這是自己受到較有系統的中藥訓練課程,本身在84年那一波也取得個人藥房牌照,雖然藥房因現代人較沒時間、耐性來熬煮中藥,生意也比以前差了6、7成。但小孩接手意願很高也有很興趣接,曾到中國醫藥學院進修過,只是礙於執照取得問題,目前先在六輕工作,期盼政府能提出良好政策,也積極參與訴求中藥從業人員執照取得之抗爭活動,希望能為自己及相同情形的人爭取接班經營下去的機會。」(:採訪小組在做採訪過程中店裡時有人過來聊聊探探的熱絡情形,可想當初盛況,但也見證了傳統漢藥店仍舊保存著再見署光的能量)

漢藥房本為漢學集散中心

       傳統的老漢藥店通常是父傳子或師傳徒,林老太太則是師承先生,漢藥房最基礎的就是要識漢字及融入漢學文化,從不識字到隨從先生學習,所學的字或許有限,但先生濃濃漢學思想觀念,及懷抱著與其師兄弟番薯師懸壺濟世的精神,將之落實在經營及待客之道,幾十年下來,也不知丟棄了多少本的賒帳單卻不感到心疼,只因能幫助到艱苦人就好,就像她媳婦形容,如此經營沒倒店還真的不簡單。漢學在林老太太身上所展現的已不再只是學問的多寡深淺,而是一種身體力行所散發出來的漢學內涵、漢學文化之美。

養生推薦

        本店推薦冬天暖身跟養生膳食吃法,手腳冰冷者黑豆選皮黑裡面青色為上級,首先黑豆炒過大概小火炒一鐘頭,放涼後以米酒加藥材浸泡約一星期即可飲用,經過補藥浸泡過的黑豆已有補藥的精華,可禦寒。

        藥酒如喝完黑豆取出可備用,以前四五十年代的人沒錢買酒就用童子尿代替浸泡糯米,現代人改用米酒浸泡糯米隔一夜,口味可依各人喜愛材料如加香菇或肉一起爆香,之後加糯米跟黑豆一起煎熟就完成了一道可強身的美食佳餚。

 

 

 

 

  • 1) 596.jpg
  • 2) 447.jpg
  • 3) 627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