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功夫是覺來的,技巧是學來的,
覺時,使心定氣定
學時,使心浮氣躁;
慎思,篤行也。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2人線上 (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2

更多…

人氣:364
律心律志 - 審閱區 | 2018-12-07 | 人氣:364

巢元方(公元550630年,南朝梁大寶元年~唐貞觀四年),是我國對於病源探討和證候描述的代表作─《諸病源候論》的作者。

巢元方在隋大業(605617)年間為太醫博士。奉詔撰《諸病源候論》,全書專論病源、證候、不載方藥。它總結了魏晉以來的醫療經驗,內容豐富,對於疾病的觀察和認識方面的記載較早較詳。它將諸病之源與九候之要,進行了細緻的論述,對內、外、婦產、小兒、五官等各種疾病的病源和證狀,都有詳細的敘述。另外,還包括診斷、養生及導引等。是我國醫學遺產中寶貴的文獻。

 

巢氏通過他的著作《諸病源候論》,為後人留下了他在醫學方面的豐富經驗。他對很多疾病病源的認識,很早就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且頗具真實性,不少疾病的臨床診斷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關於疥虫的發現,巢氏說:「濕疥者,小瘡皮薄,搔破後常有汁流出,而且都有虫,人們往往可以用針頭挑得,形狀好像水里的蝸牛。」指出了疥瘡的病源是疥虫,這一認識,是建筑在他深入細微的實地觀察基礎上的,是科學的,較之以前認為是「濕邪」為患,大大前進了一步。

 

《諸病源候論》,又名《巢氏病源》、《巢氏諸病源候論》,共五十卷,古代中國醫學典籍。隋代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奉敕所編著,是現存中國第一本病因學、病理學與證候學專論。

 

全書共分67門,載列證候1739條,包括內、外、婦產、小兒、五官諸證。詳細記載它的病因、病理、及證狀,又附論導引養生之法,「薈萃精說,沉研精理,形脈證治,罔不該集」,對於中國醫學的發展,有很重大的影響。《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無子候》指出夫婦雙方有病可導致無子,而不是女方單方面的原因。《諸病源候論》記載的赤蟲即薑片蟲。它其中又多引用《傷寒論》的條文,為後世提供了另一個了解《傷寒論》原文的途徑。

 

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因證候的新發展《諸病起源論》對寄生蟲病發病原因、不同病的發病區域、各疾病的證候表現及對寄生蟲性狀、生活習性和侵入途徑等一系列進行觀察記載,至今仍然具有大的領先意義。巢元方在論述血吸蟲病古名為射工、溪毒、水毒等時指出:血吸蟲病發具有地域特殊性,參吳江浙一帶以東、江南一帶的山洞溪水、水澤沼地為該病流行區域。血吸蟲的生活習性發病季節,巢元方認為血吸蟲冬月蟄服土內,夏月在水內,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時易患病;雨水過大,便隨水流入人家。

發病季節多為春秋兩季,患者有疫區水域接觸的經歷。關於血吸蟲病的徵候表現,在水毒、射工、溪毒、中水、溪溫等病名下均有描述,主要表現為初起寒熱惡冷、頭微痛、目眶痛、腹痛、心煩、洞洩、齒齦溢血,繼則飲食不入,神誌錯亂恍惚等等。並在當時可能實施的條件下提出一獨特的診斷方法:以大蒜數升搗碎放入溫水中,令患者自浴,浴後遍身赤色斑紋出現者,即為血吸蟲感染。這方法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或許早已落後不值一提,然而對一千多年前的醫學及社會發展水平而言,是一大膽的探索和可行的措施。關於沙蝨恙蟲病感染人,巢元方指出係由於在疫區的山洞水澤中洗浴,或陰雨天行涉於草叢中,細不可見的沙蝨便“著於人身”,“鑽入皮里”。關於預防發病的方法,巢氏指出應以微火熏燎有可疑接觸史者全身,以期沙蝨畏熱而自行墮地。在關於沙虱病的記載中,古老的以毒攻毒思想具有免疫學意義上的萌芽作用,巢氏提出在冬季將沙蝨研為細屑,合麝香末塗於周身,以期預防日後發病。

疥瘡病

 

關於疥瘡病,經過詳盡地臨證觀察,巢氏對疥瘡的好發部位為手足之間,以後漸及身;致病原因為狀如水內疥蟲感染疥瘡發病部位潰爛處可用尖細物挑出疥蟲;而治愈該病的關鍵在於蟲死病除等等,均有較為正準地論述。他指出感染途徑為身接;癒後善惡在於疥蟲侵入體內的數量及深淺程度;治療時可採用艾灸瘡面的簡便易行方法以殺滅疥蟲。腸道寄生蟲的記載關於絛蟲病,巢元方指出是由於食入不熟的牛肉導致發病。命名為“寸白蟲”,為九蟲之一,每節長一寸而形扁色白。或因食生魚飲乳酪而致使寸白蟲入侵內。關於蛔蟲,書中稱為“蛇瘕”,因蛔蟲形狀似蛇,發病時多纏繞成團而似瘕,成因在於飲污井之水、吞蛇鼠之精等不良飲食習慣。巢元方在沒有任何可以藉助的觀察檢測儀器的條件下,通過大量精細入微的臨床觀察和天才猜測,對於各種寄生蟲病的論述大都比較切合實際,以至在千餘年後我們在了解《諸病源候論》的這部分有關內容時,仍然深刻地感受到巢元方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滅的理性光輝。

 

過敏性疾患

對於過敏性疾患的認識:過敏性疾患,屬於免疫系統功能障礙導致的各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在隋代,人們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狀態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而《諸病源候論》中關於“漆瘡”的描述,彌補了病因學在這一領域中的空白。巢元方觀察到同樣接觸到漆,有人立即面癢,繼之胸、臂、腿及身各部均瘙癢腫起,凡以手搔之,紅腫迅速蔓延;重者通身瘡毒如豆或大如杏棗,膿腫熱疼痛;再次接,依然發病如初,這類人便是“禀性畏漆”者;而另有許多人終日燒煮漆,卻反不為之所害。巢氏認為這是在於人本性中對漆耐不耐之別的禀賦差,人無論男女大小,皆有耐漆不耐漆者。這對接觸過敏性病變的認識,尤其是對個體差異的認識,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關於過敏

聯想到19世紀前後青黴素問世,而許多患者因未經過敏試驗便注射,以至引起過敏,甚至死亡的那段歷史,巢元方這一觀察之精和分析之深刻便更令我們肅然起敬。關於生殖系統疾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突出強調了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在於精冷精稀導致不育、精不射出導致不育,指明無嗣並非女方單方患病所致,這一論述的意義遠遠不限於醫學治療領域。另外,關於婦女不孕,巢元方詳細列述病因,有風冷入胞、月經不利、腹部腫瘤、子宮脫垂等,以便醫家臨證詳審細分,對證治之。關於新生兒破傷風(臍瘡)和小兒先天性癲癇。《諸病源候論》中都予以具有進步性的闡述。對於各種臨床最為常見的內科雜病,巢元方也有更為詳盡的論述。

 

真心病

如對“真心病”病因的介紹,巢氏指出:心之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更進一步區別發病之癒後不同的原因,巢氏強調根本原因在於傷正經者速死,傷支別絡脈者乍間乍甚,故成疹不死,原因在於傷損動脈的大小主次之別。 《諸病源候論》作為一部研究諸病原因及證候的專著,自然不會忽略佔病痛中相當部分的外科、傷科疾病。因而,書中大量有關外科手術、作科治療的記載,充分反映了隋代及其前期的中醫外科、傷科醫療水平。如書中記載對於開放性創傷創面異物去除必要性的認識:“金傷筋骨候”中強調只有清除異物,才能促進創口癒合;如碎骨或其他異物未除,便令人膿血不絕,痛煩不安;若箭鏃入內則必先拔出,而後敷藥方可合傷愈。這與當代創傷外科的清創原則是一致的。

 

腸吻合術

另外,《諸病源候論》還令人驚嘆地論述到腸吻合術的實施方法步驟、術後注意事項等。腸吻合術應和於腹部創傷腸管斷裂者,取斷腸兩端可見者,迅速以針縷如法,邊續斷腸,後取雞血塗於縫口上,勿令氣洩,推入腹內。術後護理重點在於二十日內研米粥飲服,不可飽食,術後百日方可正常進食。雖然我們不可能了解到這種腸吻合術如何消毒,如何抗感染等以及它的成功率有多高,只要想到這是公元7世紀的外科手術記載,便足以感慨不已了。更為驚人的是,《諸病源候論》還記載了大網膜的切除術,包括壞死的大網膜部分的血管結紮和大網膜部分切除術。採用生絲線將腹部外傷中受損的大網膜動脈結紮一夜,造成供血區域的扇形壞死,次日將其壞死部分一併切除;切除術後不可立即縫合腹腔,須將腹腔內血汁導出引流;縫合部有嚴格的縱橫、陰陽、逆順、緩急等層次區別,使腠理皮膚,復愈如常。這一記錄證明了《諸病源候論》所介紹的外科腹部水平是公元7世紀人類外科醫學的最高峰。

 

臨床應用

《諸病源候論》主要有以下特點:

1、書中主論病因證候,不載方藥:書中以病為綱,每類疾病之下,分述病證概念、病因、病機、和證候。收羅病證之全前所未見,對病因病理的闡述和對證候的描述具有較高水平。

2、發展了中醫病因學理論:提出“乖戾之氣”是傳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並提出預先服藥可以預防疫病感染。書中記載了多種人體寄生蟲病,詳述其形態及感染途徑;並提出疥瘡與疥蟲侵染有關;炭疽病為傳染所致;漆瘡系“禀性畏漆”引起的過敏;山區癭病是飲用了“沙水”致病。書中的許多新觀點和記載有較大進步。

3、在病理方面:書中對多種疾病的病變、轉歸有詳細記載和系統描述,突出了各病的特殊證候,在臨床鑑別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4、在證候分類學方面:對病症分門別類,使之系統化。如婦產科分雜病、妊娠病、將產病、難產筆耕內、產後病五類。這種分類更加細緻、明確,有利於臨床應用。

《諸病源候論》多缺佚,王燾所撰《外台秘要》40卷中共引用《諸病源候論》370候,對《諸病源候論》條文的輯佚有很大幫助。後世學者認為《諸病源候論》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了治療的藥方。

  • 1) 下載 (1).jpg
  • 2) 下載.jpg
  • 3) 諸病源候論.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