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所謂勤儉--
就是不斷的內外精進,直達內外都能喜悅圓滿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3人線上 (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3

更多…

人氣:172
臣德 - 審閱區 | 2018-12-16 | 人氣:172

大腦在累積知識嗎?

 

    在追求知識道路上有各式各類的學習情境,將不同訊息傳進大腦的記憶中,逐漸累積而成為有系統的知識。但有個更基本的問題,大腦是用來思考的嗎?

    長久以來,我們自然地接受了人類有追求知識與真理的動機,不論知識的本質為何,追求知識的方式為何,或是理解知識的限制為何。對於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們,可能從來沒有懷疑過這樣的命題。

    近些年來,大腦科學研究成果,漸漸擴散運用到教學與研究現場,引發了很多討論,甚至緊張的氛圍。

    我們試看看,請用很快地速度閱讀以下文字:

    今天氣天很好,大家備準好食物後,就出走到屋後的地草上野餐。

    各位讀者,你讀到了甚麼?

    在閱讀的過程中,大腦會自動地將顛倒的文字恢復。例如,備準,這兩個字單獨被拿出來時,比較容易發現與一般使用狀況的不同,顛倒了。但是放在一段文字內,根據前後文字內容,我們大腦就自動將兩個字恢復成一般使用的狀況。

    這種狀況值得討論,在訊息接受過程中,大腦並非依據「事實」的狀況在接受訊息,事實是指文字顛倒的狀況,而是依據大腦認知模式接受訊息。如果換到了教學現場或是科學研究領域,教授們與科學家們不禁要問,我們自己的訊息表達與學習者的訊息傳遞,都是根據「事實狀況的資訊」在交流、溝通、與處理嗎?還是彼此間都用自己認知模式在處理資訊。就此推論,雞同鴨講是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19世紀一位哲學家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觀念:基本上而言,大腦是某種行為的器官,而不是瞭解世界的器官。思想是適應環境的工具,它也和四肢一樣是一種器官。意念,也不過是調和想像中的接觸和實驗。

    這位哲學家誕生於1859年美國東部,一生始終注意著教育界的動態,研究內容集中在於如何培養優秀的下一代。在重視科學精神與實用主義的美國社會,他是少數能在哲學領域中,備受尊重的學者,杜威博士。

    在這樣的觀點下,大腦所累積的知識並非真理,而是真理下「事實狀況的變化」或是能夠產生事實狀況變化的「影響條件」,抑或是「事實變化後的結果」,抑或是「變化結果的價值」。這樣的區分很重要,因為這些所謂知識內容與人類的生存是息息相關的。

    人類祖先在古早環境中生存,面臨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威脅,也需要在環境中尋找生存所需要的資源。大腦是在這種條件下被發展出來的器官,如同雙腳提供了移動的功能、雙手提供了取物的功能,藉由眼睛、耳朵、鼻子等資訊的偵查功能,讓大腦整合各種訊息,並下達行為的命令。聽到叢林中有「嘶嘶」作響的聲音,大腦立刻下達「緊戒」的動員令。腦科學家認為大腦處理圖像與聲音的能力,遠高於文字。理由很簡單,文字僅有數千年的歷史,而人類生活歷史發生在更早,那時候大腦功能已經發展成形了。

    這樣的論述,並非要推翻人類追求知識的理想,而是想藉對大腦思考定義的另外一種詮釋,對於自己有更多的認識。認識自己與認識環境,或是認識各種事實狀況,也不就是為了生存的另一種表達嗎?

(1,15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