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個人化的生命是短暫的
只有融在天地中的生命才是長遠的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4人線上 (3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4

更多…

人氣:333
臣德 - 審閱區 | 2018-12-31 | 人氣:333

中華傳統的知識追求方法

 

    中華文化中鮮少討論知識追求的方法,至少不是主要討論的議題。因此,在教學與科學的進展上,與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對於如何追求新知識,西方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有系統的研究與彙整,以作為學者追求知識的準則,或是被視為是學者求知的指導原則、流程或是方法。依據這些準則所獲得的知識才被學術界認可。追求知識的想法,在西方哲學中被歸為知識論,其大致上的意義是指對知識本質的認識與追求知識的方法。

    老祖宗們智慧中好像缺了系統性的知識論,藉以指導學者追求知識。另一種角度是替代性的作法,以廣義視野論述知識的內容,較少對於知識細部進行分解或是分類,往往將知識視為整體,人與物之間並非主客觀的對立。這種整體性的包容,將人包含在內。是故,與西方的哲學思維比較,中華文化哲學具有濃厚的天人合一思維。

    對於自然萬物的瞭解,中華文化中隱含了許多類似於西方知識論的哲學思維。以下是唐太宗的大作,李世民為紀念三藏法師玄奘和尚往返天竺取經回唐,對教化社會風氣有感而書,內容包括了真理追求方式的想法。以下是「大唐三藏聖教序」開頭的部分內容: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原文並未分段、斷句、加註標點符號,是後人為了閱讀方便而加上去的。在節錄百餘字內容中,論述了天地、陰陽、二儀、四季等在日常生活周遭的狀況,對於「追求知識」這件事情,提出種種看法:

    第一、環境現象、知識內容的兩種類型:有形的、無形的。天地是有形的,孕育出的萬物也是有形;陰陽與四季存在於天地之間,對於萬物產生作用,這些是無形的。

    第二、追求知識的方法有兩個端點:其一需有極大的心智活動,另一則是顯而易見的。有形知識是容易教導的,因此「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無形知識很難學習與觀察,因此「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在唐僧取經回國後,佛法中有許多無形知識,該如何習知其內容,李世民提出了他的見解。

    第三、對於教育者在面對不同理解力的學生時,提出了兩種提醒:其一、對於容易外顯表現的有形知識,學生理解狀況是很相似的;對於不容易外顯的無形知識,則會容易產生學習效果的差異。「窺天鑑地」與「明陰洞陽」是兩種不同的情境。對於有形事物的知識傳遞,猶如觀察天地,教學現場中的學生不論智力狀況如何,都有好的學習效果。如果是無形知識的傳授,教學現場就需要好好設計了,因為這類型的知識是聰明人也不容易學的。

    中華傳統中對於知識傳遞論述的方式,比較含蓄,多採用實物比喻、環境觀察等方式,以表達知識傳授的想法;西方模式相對上是直接、系統、並帶有強烈的批判色彩。兩者各有特徵,蘊含出東西方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

 

(1,16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