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享受真的心甘情願,是增長智慧的捷徑。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6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122期護愛台灣一甲子老漢藥店溪州養生堂中藥房(3530)

被殖民的醫療觀

       1895529日-18951118日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乙未戰爭後。台灣人經由習漢學赴內陸考取功名之路斷絕,然而在日治時期卻轉換出一條新的求取功名之路即是考取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在日本政府為維持殖民地社會的健康衛生,以便行統治發展計畫。極需要培養一批台灣醫療人員投入。遂於1899年成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初起招收台灣人與日本人各半,但因學制銜接問題,前幾年只能招收公學校畢業生,此時願意就讀的台灣子弟並不多,而且當時會接受西醫治療的還是以日本人居多。

       但隨著日本殖民政府強勢進行現代化改造,很多漢人文化的事物逐漸遭到摧殘,其中除代表漢文化思想的漢學堂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傳統漢醫藥。早在清末時西方醫學就藉由傳教士(洋醫)以醫療傳教方式帶來台灣。在日治時期殖民政府透過統治權力的支援監督下,曾呈現出短暫性的西醫、漢醫與民俗醫療並立的「三元醫療體系」,不過當時連反抗日人統治的台灣人團體,也極力推廣西方醫學為新時代主軸的健康衛生觀念。且日政府也僅在1901(明治34年)舉辦一次的漢醫師(日治時代沒有中醫師的說法,而是漢醫師)檢定考試發放許可執照,更嚴格規定漢藥店商不得行醫,致使西醫取得醫療體系的絕對優勢及主導地位。隨著漢醫藥的沒落以及台灣人漸漸開始接受西醫的治療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遂變得熱門起來,經過幾次的重整、擴大改名之後,於1936年併入台北帝大成為其醫學部。在台灣青年沒有其他更好出路的情況下,從總督府醫學校到台北帝大醫學部這一延續的台灣西醫培育學校,儼然成了台灣人子弟求取功名的目標,此時期的醫學部網羅了很多台灣頂尖優秀人才,他們後來也都成為社會菁英,民族運動領導人物,如蔣渭水、翁俊明、杜聰明等人。而直到二戰後國民黨接收台灣後,循此西方醫學教育系統出來的醫學界人士,通常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威性的發言權。這種頂尖人才分佈也難免直接影響到光復後台灣的社會及醫療發展方向,也間接造成傳統漢醫藥業在台灣逐年衰退原因之一,這種現象可以說是日本殖民台灣的深遠影響,直至今日未能稍歇。

       依據「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事編」的記載,到了1942年時全台僅剩 97位合法漢醫師。直到台灣光復後,1950年才又再次舉辦中醫師考試,據說當時及格人數只有兩人,其中一人即為莊淑旂博士也是台灣第一位取得中醫師執照的女性。爾後取得中醫師資格方法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有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可的中醫學士學歷後,參加並通過中醫師專技考試;這種方式包括了中醫系與學士後中醫系兩種不同學歷的畢業生。第二類是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二歲,可參加中華民國考試院舉辦的中醫師檢定考試,通過之後給予及格證書,方可參加中醫師特種考試;中醫師特種考試通過後,需至中醫院所實習才能取得執業資格。中醫師特種考試錄取率約1-2%左右,是全世界最難通過的中醫師資格考試,但臺灣戰後的知名中醫師幾乎完全是透過此一管道取得中醫師資格。檢定考試於2005年(民國94年)舉辦最後一次「新案」考試,之後僅舉辦補考至2008年(民國97年)即停辦;特種考試於2011年(民國100年)停辦,此一取得中醫師資格管道全面終結。

 

百年老漢藥店

       1071226日「玉簧雅緻禪泉半月刊--護愛台灣一甲子老漢藥店」採訪小組,藉由南州國小退休之鄭俊雄主任引薦及陪同,來到位於溪州老市場原為「養安堂中醫診所」的的百年老漢藥店「養生堂中藥房」作採訪。現經營者為第三代蘇錦良先生,50歲,算是中藥界的年輕一輩,當過南州國小家長會長。其祖父年代能取得中醫師資格乃鳳毛麟角、相當難得,本身在社會文化地位自是備受敬重,而其父親是他祖父一手親自調教培養出來,漢醫藥學術素養自然有乃父之風,同樣的養成方式也由父親傳承到了他手中。由於與鄭主任熟悉,即直接開始訪談起其家族漢藥店淵源。

        蘇先生說:「我阿公蘇折漁,人稱蘇阿勇,是早期少數有名的中醫師,原籍北斗,日治時代因「溪州製糖廠」帶動整個溪州經濟脈動,生活商圈聚集,所謂人潮之所在即財源之所在,遂於1916年選擇來此創立中藥房,二戰後阿公取得中醫師執照將店名設為「養安堂中醫診所」,由於醫術精湛,當時整個依附糖廠範圍生活的居民其日常健康保健,幾乎都是透過阿公的診所來守護著,阿公內外科皆專精,尤以婦科,筋骨痠痛科更頗負盛名。

        我父親蘇鐘目前90歲,身體硬朗,氣色紅潤,小學受日本教育,在家則由阿公教識漢學、習漢醫藥,初學時還得用日本拼音來做記號輔助,16歲正式跟隨在阿公身邊,聽說阿公很嚴格,當父親湯頭歌訣等醫藥叢書背不熟時,少不了都會挨個5斤槌(五根手指頭叩頭)。早期漢藥房一切藥材都得用手工製作完成,丹、膏、丸、散、煎劑更是要用材燒製作,人蔘也得一條一條用酒精燈來烘烤。凡事都得親自模索操作,相對漢醫藥學,知識技能也就練得扎實,父親於40歲時承接阿公診所藥鋪,由於本身不具中醫師資格,遂將店號更名為「養生堂中藥房」。經營之道則遵從阿公濟世活人,樂於幫助艱苦人,用好藥存好心,治心兼治病的理念,接手以來藥房生意向來興榮,許多國術館的跌打損傷藥也都會固定來這裡買,食補方面也擁有許多營業中的顧客群,像溪州羊肉爐燉補藥材一直都是來自養生堂。」

 

漢藥學內涵由書法練習養成

        寫得一手好字的蘇先生對於父親的刻意栽培說:「父親在我國小時即要求我要去學練書法,他認為練書法可修身養性,能培養定力及內在素養,對漢醫藥學習的人會有極大幫助,於是學了6年,所幸在國中時期曾連續二次拿過溪州國中書法比賽第一名,也算不辜負父親冀望

。從小在藥鋪長大,對藥材認識有一定的基礎,18歲高中畢業後,正式跟在父親身旁學起,當年無所謂興趣或不興趣的問題,就是順其自然做好承接漢藥店所該具備的專業技能及學術養成,於86年通過中醫檢定,考了二年特考就沒再考,期間曾到過位於台北的中國醫藥研究所進修推拿整復,同樣於40歲時,父親退休將藥鋪交棒給我。起初接手時一些信賴父親的老客戶還會觀望自己夠不夠專業,但屢屢見店內生意不減,表示換少年經營已然成氣候,老客戶恢復信心就又逐漸回流,而阿公所傳下來的一些藥方真的很好用,如七厘散,盲腸炎藥方,胃散等也各自擁有一些固定客戶群。自己在店裡偶而也會幫一些筋骨痠痛的客戶做推拿服務。一些老客戶也會常拿一些吃好逗相報救世药來抓葯,還特別叮嚀我要抄下來,以便遇到有需要的人可做為幫助使用,這也是經營漢藥店看到台灣人善良、純樸、熱心助人的地方。」

 

漢藥功效受到全世界注重,台灣真的不能漠視

        對於漢藥店未來發展,蘇先生說:「店內生意比全盛時期少了4成,主要因溪州糖廠關係人口減少,年輕人看醫用藥習慣改變。但漢人打從唐山過台灣,漢藥始終伴隨著墾荒人補充氣力,強壯筋骨,才有創造台灣奇蹟的實力。漢藥本是固有文化,博大精深,是醫學重大資產,全世界都很注重中藥功效,尤其華人遍佈各個地方,都習慣用中藥。只因台灣政策偏向西醫發展,致使傳統漢方藥劑普遍被認為落伍,療效慢,其實漢藥只要遵照道地藥材,古法炮製,再用煎劑方式飲用,效果往往比西藥還神速,最重要的是不會產生副作用,台灣相關單位真的不能漠視傳統漢藥店的未來。對於證照問題,也希望政府能在大學成立中藥材系及考試管道,讓有興趣的人或想繼承傳統漢藥店的年輕一代能透過正規教育培訓,學會中藥藥性、藥理及傳統泡製等專業技術,然後可透過國家考試取得執照來延續經營傳統漢藥行業。

        像自己的小孩是學物理治療科系畢業,對傳承漢藥店也有興趣。在家多少學了些基礎,不過在政府未有明確可以取得證照管道,或策略前。我倒是不鼓勵他全心投入,要不然發了大半時間心血,到時候落得無權營業也沒用,所以現在較深入的漢藥相關技能知識還沒教他。而自己未來規劃會繼續朝著將好藥材推廣給客戶做努力,並將祖傳祕方提供給有需要的人,期許讓漢方造福更多的人。藥食同源這個區塊也會著手進行,將原本就有的代客煎藥,提升做更寬廣的服務即是代客燉補,熬製藥膳等。」

 

養生之道分享

        對於其父親高齡90歲,仍然氣色紅潤,精氣神飽滿,看起來像70多歲模樣,特請益其本身有何養生之道?蘇先生表示說:「我父親堅持早睡早起、少食多動習慣。及有量才有福的人生觀多年不變,每天早上空腹也會吃我幫他研磨成粉的冬蟲夏草配溫開水來養生,體態機能始終保持得很好。」

        而對於年節將近蘇先生特別提供一道天然防腐劑,就是很多客戶會自製香腸時,都會來店裡買些肉桂粉,然後回去加高粱、鹽、糖來製作香腸,味道香吃起來又安心,也不怕吃出大腸癌。對於手腳冰冷的素食者則建議可用當歸或十全大補湯來飲用,飲用過的藥材還可再煮藥膳麵線來食用。

        訪談末了蘇先生也以自己做的一首養生詩與大家作分享

少食多動最健康 

頭冷腳熱春常長(這兩段指身體方面)

喜怒哀樂悲恐驚

回想人生無限美(這兩段指情緒外因方面)

 

 

 

 

  • 1) 72436.jpg
  • 2) 72437.jpg
  • 3) 72438.jpg
  • 4) 72439.jpg
  • 5) 724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