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讓自己創造奇蹟給自己看,而創造奇蹟就是以放空為基礎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23人線上 (16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23

更多…

人氣:369
臣德 - 審閱區 | 2019-01-24 | 人氣:369

儉之於修身、持家、治國

       儉,是中國古人所推崇的基本德性之一。所謂儉,即節約、節省,不奢侈。在中國歷史上,不少賢人雅士從眾多方面闡明瞭儉德的道理及其價值。

       在古人看來,儉乃成就各種德性的基礎,不儉無以修身、養德。司馬光在其家訓中說:“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德自儉生,不講節儉,就失去了德性存在的根基。“夫儉則寡欲”,儉是人對欲望的一種節制,有了節制的心理,才可能有儉用的行為。不儉則會放縱自己的物欲,而如果物欲橫流,則會將一切德性置於腦後而不顧,也就是因為這種關係的認識,古人特別重視崇儉在養德、修身中的作用。

       儉德對於修身、養性有其意義,古人也認為對於持家、治國有著重要的價值。以儉持家關係到家庭的貧富、家業的興衰。在家境貧寒的情況下,只要能做到以儉持家,則貧不足懼,通過節制開支,仍可以勉強度日。這就是所謂“儉者貧有餘。而一旦喪失儉德,即使再富有的家庭也會走向破落。

       至於治理國家的統治者若能以節儉為德,不僅會獲得仁義的美名,還能累積國家財富。相反,如果治理國家的人沒有節儉之德,則可能導致國庫空虛,人民貧弱。

       古籍《貞觀政要》為記錄唐太宗君臣對話的政論性史籍,凝聚了唐太宗治國的理念與智慧。唐太宗即位第一年就把《尚書》中“不作無益害有益”與大臣分享,告誡人不要做無益的事情,以致損害有益的事情。

       博古通今的唐太宗常常以史為鑒,權衡自己是否放縱私欲,是否以百姓為出發點做出決策。上古時大禹治水,在全國國境內鑿山通水,動用的人力很多,卻沒有被百姓抱怨。那是因為他的舉動順乎民情,能夠造福百姓。但是,皇帝如果想給自己建造一座宮殿,那是出於享樂的私欲,勞民傷財,百姓也不能從中受益。這種事情多了,國家將面臨滅亡的危機。唐太宗聯想到歷代君王的事蹟,便取消了這種僅僅滿足帝王個人欲望的工程。

       唐太宗本患有哮喘,不適合住在潮濕的宮殿中休養。夏天,大臣們擔心太宗龍體,應當為太宗修建一座樓閣來住。太宗卻不忍心百姓增加勞役的負擔,說:“以前漢文帝想修建露臺,因為憐惜十戶百姓的財產而放棄,我的功德比不上漢文帝,卻要比他還奢侈,這是為君之道嗎?”儘管大臣們再三請求,太宗始終不許。

       唐太宗的崇儉之風,也感化了許多擁有高官厚祿的大臣。他們不需要皇帝的強制命令,往往自覺自願地不再奢侈,簡樸度日,一生清苦而無怨無悔。以諍諫聞名的魏徵不喜浮華,他的住宅原來沒有正屋。魏徵得病的時候,太宗曾下旨,停止修築一個小宮殿,用那些建材幫魏徵營造府宅的正堂;贈送他喜歡的素布縫製的被褥,彰顯他高潔的品格。貞觀時代君臣崇儉同心同德,崇尚節儉簡樸的生活,在吃穿用度方面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帶動整個純樸民風。

       古人所論之節儉,不是不用,不是吝嗇的“少用”,而是當用則用,當節方節。“凡義所應用,不可有一毫吝心也”。合“義”而用,不為不儉;只有離“義”濫用,才是奢侈。概言之,奢侈是不“義”而用,吝嗇是即使合“義”也不用或少用,而合義”而用則是節儉之德所內涵的。

       在現代社會中,不少人踏入了物質便利享受的迷思,以奢華擺闊為榮耀,以節儉樸素為寒酸。這種價值觀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導致一些人盲目追求、比較,超前消費,為此債台高築,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揮霍而不擇手段,或盜竊搶劫,或利用職權貪汙受賄,這種現象如果蔓延開來,後果不堪設想。

       在物資豐饒的今天,崇儉抑奢的古訓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在消費活動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從;是想要,還是需要;是貪圖享受,還是能共用共好,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141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