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勤儉的人
喜悅的做事前事
開懷的做進行中的事
圓滿的做事後的事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4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白沙屯媽祖系列報導

專訪拱天宮文化組陳信安常委、林幸福委員 (一)

信仰中的傳統~不變的價值

 

       一系列的採訪後,大師姊臣玉與我以朝聖的心來到通霄拱天宮,殿前炊煙裊裊,大概時間還算早,沉靜中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似乎繚繞在每個香客對媽祖的想說。和白沙屯媽祖稟告了這次前來的目的,靜待著約定採訪的時間來到。

 

       這位慈祥親和的長者帶我們進入辦公室,「來,來,來,我們這裡談好了!晚點可能有團體來訪,不過沒關係,不影響,這兒應可好好談話!」大夥圍在桌旁坐好後,長者對我說到:「你再說一次想要了解什麼,我找了咱委員-林幸福,跟著媽祖文化工作經驗豐富,可以好好聊!」心想,何其榮幸,這次採訪對象是拱天宮文化組組長,也是常務委員之一的陳信安先生,以及文化組成員,也是副總幹事的林幸福先生。

 

       「我小學五年級時胃出血,治療好後我的父母就帶我去拜媽祖還願,這兒本地人只要有事情求媽祖,事情圓滿了,要自己還願。那年12歲的我就坐火車到嘉義,再改搭五分車,在北港鎮郊新街與徒步的隊伍會合,跟著到北港朝天宮入廟,然後淨身盥洗,換乾淨的衣服拜天公,這是我第一次進香的經驗。那時大夥都很窮困,為以養家活口能有時間全程參與的人不多。到了我30多歲,那年當選了副爐主,同年喜獲大兒子,俗話說的『爐主仔』,當年就以還願的心情再度踏上進香之路,沿途幫廟內長輩做些文書。而後接下總務工作、也參與轎班訓練,當管理委員會改選時,我便加入了管理委員會,一直到現在。恩!早期沒有點錢不見得能跟媽祖去進香,不但體力要夠,夠虔誠,且要惜福,這一切都是辛苦得來不易的。」一半年歲以上的時光,都跟著媽祖的步伐,陳信安常委說起了自己與白沙屯媽祖的緣分。

 

       2000年提報通過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為縣級文化資產,而2010年行政院文建會將其列入無形文化資產。2001年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潦越濁水溪的事蹟,造成巨大的迴響,同時也在這兩人心中彈出激盪的漣漪。

 

       翻閱著已經停版顯得格外珍貴的刊物,一張張潦溪的紀錄照,如實渲染著當時潦溪緊張戒慎的氛圍。「那年剛好新聞局要拍部介紹台灣媽祖婆的宣傳片,攝影團隊在媽祖出廟後就先到台一線往南的方向等候,沒想到媽祖婆偏偏往北,攝影師百思不得其解扛著機子追,媽祖婆到了派出所,原來是媽祖婆希望警察能跟著去北港,幫忙維安疏導。媽祖沿途行進的作風,讓這一團隊只能追媽祖,卻無法拍到理想的畫面。當回鑾走到了西螺福興宮,那日是下午,我預計媽祖應會直接過西螺大橋,且這兒景致很美,便告訴導演趕緊鎖定好鏡頭,但沒想到,媽祖聖轎一走到橋頭時左右擺動,似乎要改變動向。」指著照片,陳委員分享著屬於白沙屯媽祖獨特的行跡。

       「你看,跟在神轎旁的人已經踏入水中,有些人還再猶疑,蠻折磨的。這位,站在神轎旁,是當時大轎組的組長陳信安常委喔!」林幸福委員停指在一張照片上。「當時有些人已經走上西螺大橋,跟在媽祖神轎旁多是比較年長的長輩,媽祖在民國六十幾年間還有潦大肚溪,但相隔多年即未再見過,且這裡不是傳統古早渡船頭的位置,河道較寬,選在橋墩旁潦,再加上流沙。白沙屯媽祖帶著一百多人潦溪,這畫面讓在橋上的民眾捏了把冷汗。」此後,便四處流傳著白沙屯媽祖為何要潦濁水溪的說法。

 

       稍作停頓確認一下我們都有跟上談話,林幸福委員接著說:「潦溪,這件事在我們小時候就常聽阿祖、阿公提到。所以在2001年前,潦溪在我們的印象中並不陌生。」

 

       林幸福委員從小就常在廟裡出入,阿公在廟裡顧廟,孫孩們提著飯菜來給阿公吃是天天的事,便常常聽到阿公說些媽祖的行跡,以及神奇的故事。民國74年國中剛畢業,他便主動向媽媽提出想要參與進香。媽媽很直爽的答應,並準備金紙、香,叮嚀著進香每日一定要向媽祖稟告起馬、落馬,沿途廟宇要拜拜,且要跟好媽祖。從那次後每年進香都會想盡辦法參加,到北港朝天宮去拜天公。

 

       「早期,我就常做剪報,將有關媽祖的報導貼在公告欄。像我這樣長期注意媽祖消息的人,在台灣各地的很多,有的離鄉工作、求學,但重要的進香期間都會回來。2001年這年潦濁水溪,現場給我們很大的震撼,這是我們小時候聽說的,腦海中幻想的,竟然成為一個真真切切的事實。當神話故事變成事實時,在意家鄉文化的一群人相聚了,何等的榮耀與雀興,而我們是不是能夠一起做些什麼?有了感想有了照片,最後我們成立了白沙屯田野工作室,出版了這一本充滿紀念性的特刊。而我們的工作就是用圖片、文字將媽祖進香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林幸福敘說著從信徒轉變成文化工作者,也是媽祖潦濁水溪後激發出來的效應。

 

       「媽祖為何要潦濁水溪,想像從橋上看下來,媽祖帶了一百多人在溪裡走,這是一個什麼畫面?」林幸福嘗試問著自己尋找著答案。信仰脫離不了反映著人們賴以信奉的一種精神象徵,這潦溪的畫面若反成黑百照,有如回到百年前的畫面,訴說著,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走著,展現出祖先面對風險、迎向挑戰,與媽祖相依相生的奮鬥情感。林幸福委員對媽祖行跡的演繹帶我們看到了早期的進香畫面、先民困苦不撓的奮勇。

 

       翻閱著107年出版的進香刊物,這年最大的主題是媽祖聖容重新粉妝。以往為媽祖粉妝的鹿港吳清波師傅過往了,這次修容的北港師傅是媽祖託夢自己找的。現今媽祖的聖容,與先前粉色偏圓潤的臉龐不同,顯亮的丹鳳眼,較修長面容,一樣的莊嚴與慈悲。但對近10-20年的香客而言,媽祖的聖容變了,失了傳統的味,但對林幸福等人這跟了媽祖走30-40年以上的信眾而言,媽祖聖容回到了30多年前傳統的樣貌。

 

       「何謂傳統?」林幸福委員拋出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好像沒有一定的答案了。

       「早期祖先們跟著媽祖,餐風露宿有一餐沒一餐,這村有電下一村又沒電,這是走過這時代人認知的傳統。而現今開始跟著媽祖走路,能親眼見媽祖的慈愛與神蹟,沿途有眾多奉獻的香客供餐,有吃有喝,這是現在香客認知到的進香的樣貌。」不同時代人對傳統的認知呈現著截然不同的面貌。林幸福委員接著說到:「如果以整個過程來理解這個信仰,你就不會以自己的認知來挑戰別人的認知,你對信仰的認識才能更深刻。」

       「傳統隨著時代而調整。一個信仰活動中的傳統是什麼呢?不是表象的認知,不變的是核心價值。」林幸福委員對傳統下了這樣的定義,同時大家沉思了,一個越來越多人參與的宗教信仰活動,是什麼樣的核心價值吸引著大家呢。

 

       每一個年代所看到的東西不同,以前的人穿草鞋、簑衣徒步,現在的人不這樣穿了,但是我們跟走的、始終不變的仍是一頂簡單的竹轎內有著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順應著敲響著鑼聲,用途步的,讓媽祖來帶大家一起去北港朝天宮取萬年香火。

 

(2594字)

  • 1) 翻拍自「潦過濁水溪」專書,西元2002年/白沙屯田野工作室 出版
  • 2) 陳信安常委(左二)、林幸福委員(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