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小語
持之以恆,如嚼其根,才得以悟出大自然真味。

紪上

禪泉刊物
新聞載入中,請稍後...
聯絡資訊

留言板
線上使用者
3人線上 (2人在瀏覽本站消息)

會員: 0
訪客: 3

更多…

人氣:241
臣德 - 審閱區 | 2019-11-03 | 人氣:241

留下教學成果

 

    距離退休還有九年,從事大學教育超過二十年了,偶爾會想像一下,在三十年教育工作後,到底能留下些什麼。

    這是一個幸福的世代,拜科技之賜,可以保留任何想記錄的事物。我們很難想像孔子在二千年的教育場景,當時教學現場的教學方式、教學態度、教材準備等等究竟是如何,一切都靠想像。是否還有很多寶貴經驗無法用文字描述而失傳,或是這些教育歷史是言過其實的,而是後人所杜撰。身為知識探索者,我對於未有真實記錄的歷史,保有一絲絲的懷疑。

    什麼是代表大學教授在歷經長期教育工作後,能夠留下的資產?相信這問題不單單發生在大學教授身上,也促動所有人思考這個問題。

    由於近些年的評鑑制度、大學教育全球化趨勢,對於優良教師評價以量化方式優先。也就是在大學中常被討論的論文發表、產學合作、專利獲得、競賽活動等等可以用次數、金額等等形式的表現。教學成果很少被提到,教學品質難以量化,教學成果亦具有高度的動態性。教學成果好壞受到老師、學生、現場氛圍、知識特性等等因素的影響,很難有共識性的評估方式。然而,在討論大學使命時,往往被視為大學第一使命的就是教學,但在教授評量時被拋到最後。

    從多年教育工作中,能夠累積出很多成果。其中,最容易被記載的是論文發表,這符合了科學家的使命,要為更完整的知識系統而努力。某些經典論著確實持續的影響後續研究工作,與落實在現實的生活中。但是,這些經典論著卻不是每位學者都有機會完成的。不可諱言,大多數學術論文,是教授升等與評鑑壓力下的產物,貢獻是有限的。產學合作計畫也有類似的狀況。

    我很想看看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世代,教育家如何從事教學工作,如何在教學現場引導學生的學習與思考。當時沒有科技可以記錄這一切。能留下來的多半是各家論著,類似於現在的學術發表。論語是其中比較有意思的著作。根據過去國文老師的口述,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與學生對話的著作,記載孔子培育君子的種種想法,有方法、有實踐、有思考、有紀律、有批判、有案例等等。不像文章,而有了教育現場的想像空間。如果當時有現代化的科技,我們幾乎可以身歷其境在遙遠的春秋戰國。

    正如前文,身在現代科技的教授,有機會留下自己的教學記錄。這份記錄展示了多年教學所累積的教學方法,對大學教育工作是有價值的。大學教育不像國中與高中教育,有固定的課程大綱,有為數眾多的老師使用相同的教材進行教學工作。在這種狀況下,教學經驗的累積與教學方式的修正比較容易進行,從一個教學現場移轉到另一個教學現場。

    某些大學科目是稀有的,我自己開授的一門課程,在全台可能不超過五門,因此要找其他老師共同討論都很困難。這門課程沒有現成的教科書,是各年度逐步累積教學經驗而編撰的。我估計,大學有相當比例的科目都是稀有的,教學經驗的傳承更不容易。

    近期與同儕聊到這類話題時,都會找機會分享這樣的想法。將好不容易累積的教學經驗,透過現代化科技的方式,保存多年的教學成果。到了這樣階段,已經有了成熟的教材與教學方式,也應該是時候進行完整的教學工作記錄,希望在往後還能有所貢獻。

(1235字)